| 681 |
|
农地流转管理研究 |
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权利是最重要的财产权利之一。财产权通常被隐喻为“权利束”,由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等权利支组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质上就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利束部分或全部权利的分离与转移。自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大力推进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本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不变的基础,和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基本前提,从国情出发,基于历史的、实证的和空间的比较研究,提出和论证这样一个基本命题: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不变前提下,基于权利束理论,分析政府作为规则设计者与制定者、市场协调者和维护者以及流转服务者的角色与治理结构,以促进最佳的农地资源配置形式和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达到最优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效益。本书有以下创新:第一,选择财产权的权利束作为制度设计和定位政府职能的切入点,确立了该领域研究的一个较新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第二,探讨农地权利束结构与政府职能的动态过程,合理规范政府作为产权结构的设计者和规则制定者、流转市场的协调者以及流转过程的服务者,政府角色定位有一定创见;第三,基于权利束理论对农地产权结构的完善和流转 |
王琳琳著 |
商务印书馆 |
F321.1 |
68 |
0 |
荐购
|
| 682 |
|
农村土地流转质量评价与驱动机制: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 |
本书内容包括:理论基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历史与现状;土地流转对农业供给侧结构;土地流转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驱动机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质量评价等。 |
兰玲,郭衍宏,杜冰冰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321.1 |
68 |
0 |
荐购
|
| 683 |
|
国家土地银行论 |
《国家土地银行论》从经济学的原理出发,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全新的视角,率先在理论界提出了“建立国家土地银行”的总体构想。全书完成了国家新型土地制度的整体设计,全面展示了作者的思想和设计理念。第一部分是全书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国家土地制度的整体设计。 |
宋健坤著 |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
F321.1 |
49 |
0 |
荐购
|
| 684 |
|
土地征收的福利效应与政策优化研究:以农户分化为视角 |
土地征收是我国农村集体土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的主要途径。由于征地补偿价格实行“最高限价”价格管制,因此并不是土地市场供求关系的真实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户分化已成为我国农村的一个典型特征。现行征地制度框架内,由于政策“同质化”和农户“异质化”共存,导致政策绩效不明显。考虑到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基础的土地制度,“农户”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农户分化”又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本书认为,以“户”为单位开展研究,应更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鉴于此,本书以农户分化为视角,研究土地征收对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考察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的差异规律。围绕上述问题,本书选取南宁五象新区为研究区域,是由于该区域特殊的地理区位,并在征地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已形成一定独特经验与区域特色。在研究思路上,首先,通过构建农户可行能力的概念框架,形成农户福利构成详细清单,建立征地前后农户福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挖掘土地征收与农户分化的特征变量,形成核心解释变量;把那些可能引起征地前后农户福利变化的其他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再次,结合回归分析结果,探讨被征地农户福利提升差异化路径。最后,总结全文,形成结 |
欧胜彬,苏雪晨著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F321.1 |
92 |
0 |
荐购
|
| 685 |
|
产权稳定性对农地产出的影响:基于流转和投资视角的分析 |
本书内容包括:导论;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农地产权制度的演进及现状;农地流转和农地投资现状;产权稳定性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等。 |
孙小龙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321.1 |
68 |
0 |
荐购
|
| 686 |
|
中国保护性用地体系的规划理论和实践 |
本书收集整理国内外保护性用地体系规划的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研究所的规划项目工作,进行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并和不同利益相关方的人士访谈。同时借助参加会议等提供的机会,向专家咨询,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中国保护性用地体系的规划理论和实践,将国内外情况的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对比、不同类型保护性用地之间的比较等等。 |
祁黄雄著 |
商务印书馆 |
F321.1 |
28 |
0 |
荐购
|
| 687 |
|
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指南:以新田县为例 |
新田县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东部,2015年,新田县被批准成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试点县。实践中,我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发展工作经验,培育了一大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贫困户脱贫出列,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新田模式”。本书从新田的发展和现状入手,展现新田县试点工作的实践与创新工作。 |
《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指南》编写组编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F321.1-62 |
88 |
0 |
荐购
|
| 688 |
|
农村产权制度变革与乡村治理研究 |
本书在社会转型和制度变革的背景下,既有对农村产权与乡村治理二者辩证关系的理论阐释,也有对农村产权主体化、市场化、社会化中理论与实践命题的深度叩问,以及“新农村产权改革”“新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重点考察,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分析框架和一系列学术观点,使乡村治理的古老命题焕发出现代经济学的色彩。 |
黄涛,朱悦蘅著 |
商务印书馆 |
F321.32 |
36 |
0 |
荐购
|
| 689 |
|
社员异质性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内资金互助研究 |
本书分十章,内容包括:合作社内资金互助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全作社内资金互助的发展背景和运行现况;社员异质性内涵、形成原因及其定量测定;异质性社员参与合作社内资金互助的博弈分析等。 |
周蓉,李明贤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321.42 |
78 |
0 |
荐购
|
| 690 |
|
农民合作社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 |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现状与问题;农民合作社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依据;农民合作社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可行性;不同类型合作社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状况等。 |
董进才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321.42 |
68 |
0 |
荐购
|
| 691 |
|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声誉与社员信任:从信任建立到信任深化 |
本研究立足于国家重视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着眼于学术界对于信任关系和声誉两者之间关系不确定性的背景,从“信任建立-信任深化”动态演进过程,分析社长声誉和成员间信任关系两者之间的确切关系。在信任建立阶段,分析了信任建立的“发生-强化-稳定”因果影响传导链上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关系。在信任深化阶段,从影响信任深化的心理契约“感知-形成-履行”过程,分析了社长声誉通过关系质量对社员忠诚的影响路径,以进行信任深化。研究为加强社长声誉自我管理、实现合作社社长和社员间信任形成到深化的快速转变,提高合作社治理效率提供建议。 |
王燕,傅新红,曾维忠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321.42 |
88 |
0 |
荐购
|
| 692 |
|
农民专业合作社存货质押融资运作模式及风险防范研究 |
本书第一章先介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融资现状及融资问题;第二章阐述了所运用的基本理论并对文献综述进行归类整理;第三章重点探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的三种普通模式及一种优化模式;第四章针对合作社存货质押融资风险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了风险评价问题;第五章运用了因子分析法探讨业务风险评价问题,并在最后给出了防范对策;第六章则是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业务风险评价问题,在此过程中构建了风险评价体系,并进行了修缮;第七章重点研究了业务法律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应对策略。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书籍、期刊、报纸等文献资料,但该业务是全新业务,在理论研究中还较少,为系统探索合作社开展存货质押融资问题,作者首先精心研读与存货质押融资相关——如融通仓、供应链金融、仓单质押、订单质押等——的文献,然后仔细分析合作社自身特征及运作模式,并开展实地调研、现场参观及面对面访谈,力求挖掘出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的关键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 |
徐鹏著 |
商务印书馆 |
F321.42 |
40 |
0 |
荐购
|
| 693 |
|
新时代农业规划设计 |
本书分十五章,内容包括:规划理念与逻辑框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产地物流;农业品牌建设;农业文旅;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等。 |
王树进,耿献辉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322 |
98 |
0 |
荐购
|
| 694 |
|
沿海地区现代高效规模农业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耦合协调及联动共进研究 |
本书的研究基于经济学、管理学、农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协同论、系统动力学的经典理论,鉴于沿海地区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构建探讨新形势、新时期下沿海地区现代高效规模农业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及联动共进机制的理论框架,从而为沿海各地如何在“四化同步”中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促进现代高效规模农业的推进提供崭新的研究视阈和角度。 |
丁慧媛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323 |
78 |
0 |
荐购
|
| 695 |
|
农业集聚与农业发展:基于城镇化视角 |
本书主要选取2000-2017年31省(市、自治区)的相关农业数据,对农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驱动力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信息熵计算权重,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各省份城镇化与农业集聚之间的耦合作用强度,反映系统的协同效应,进而判断城镇化水平与农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运用重心分析方法考察农业集聚重心与农业发展重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城镇化视角,从不同阶段实证检验农业集聚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分别从农业集聚对农业产业发展、农民收入两方面进行分析。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提出以农业集聚推进农业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及未来农业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与可能方向,探讨城镇化、农业集聚进程中持续提升农业发展绩效、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实现路径。 |
贾兴梅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323 |
68 |
0 |
荐购
|
| 696 |
|
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系统重构:城乡协调发展下的研究 |
本书旨在探讨如何利用城市经济组织与管理的先进理念、工业技术与产业的发展优势,改造和重构农村经济系统,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本书内容主要包括7部分:第一,介绍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实践情况;第二,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系统分析;第三,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系统的作用机理分析;第四,中部地区农业技术经济子系统重构;第五,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组织与运行子系统重构;第六,中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子系统重构;最后,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系统的重构战略。 |
徐兵,章正新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323 |
78 |
0 |
荐购
|
| 697 |
|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
本书一是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定位与性质、评判体系展开研究,为我国推进和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二是以襄阳农业高质量为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及约束做出判别,为推进和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
张文洲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323 |
58 |
0 |
荐购
|
| 698 |
|
社会偏好视角下农业产业链经营主体合作机制研究 |
本书以社会偏好为研究视角,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农业产业链经营主体合作机制展开研究:第一,农业产业链经营主体合作现状及发展趋势。对农业产业链演进历程,各经营主体角色分工、合作模式、合作机制以及合作困境展开论述。通过对农业产业链演进的外部机理和内部机理进行分析,得出农业产业链经营主体的发展趋势,进而指出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社会偏好视角下农业产业链经营主体纵向合作行为研究。农户、合作社、企业间的生产经营行为与利润分配是农业产业链能否实现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在公平偏好视角下,研究了“企业+农户”的双边合作行为,研究结果显示一定的公平偏好范围内,能够破解“囚徒困境”,并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益;在利他和互惠双重偏好视角下对“供应商+零售商”产业链的协调性展开研究,结果显示社会偏好视角下产业链的协调性要高于分散决策情形,低于集中决策时的协调性。第三,社会偏好视角下专业合作社内部农户横向合作行为研究。农户生产行为偏差是引发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农业产业链风险的最直接原因。在农户具有互惠偏好的情况下并基于不同的参照点,拓展和构建农户效用函数,推导农户间的动态行为博弈模型,研究互惠偏好如何约束农户机 |
刘磊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323 |
88 |
0 |
荐购
|
| 699 |
|
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机制:基于非营利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本书围绕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的融资问题,以公共物品理论、投融资理论、系统科学、发展经济学、博弈论、优化理论、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遵循综合分析和个案分析相结合、逻辑分析和数理分析相补充的研究思路,对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检验与分析。界定并提出融资机制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研究非营利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机制的形成原理、内容和类别,提出多类别非营利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分析特定类别农村基础设施的融资主体和融资渠道,对农村公路冠名权双方叫价拍卖进行博弈分析,运用实物期权理论方法建立农村公路路边土地开发权定价模型,建立农村水电PPP融资应用模式。综合应用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理论解决一类需要政府补助并且可市场化运作的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结构问题,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对农村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融资结构与风险进行实证模拟。从农村产权制度、立法保障、农村金融和政府职能等四个方面,探讨非营利农村基础设施融资创新的可能途径与保障措施,提出非营利农村基础设施融资创新模式。 |
毛燕玲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323 |
88 |
0 |
荐购
|
| 700 |
|
大城市近郊地域的农业 |
本书就国际农业地理学领域中有关城市近郊地域农业的发展、演变、问题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分别论述了后工业化时代的农业生产、农业资源基础、市场体系与构造、农民与农业经营实体、政府的干预以及城市近郊地域的特征等。 |
王鹏飞著 |
商务印书馆 |
F323.1 |
5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