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 |
|
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及其价值研究 |
本书的内容结构为: (1) 导论; (2) 第二章, 贵州少数民族朴素的自然观; (3) 第三章, 贵州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的生态智慧; (4) 第四章, 贵州少数民族习俗制度中的生态保护; (5) 第五章, 贵州少数民族民间信仰中的生态思维; (6) 第六章, 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的生态文明价值; (7) 结语。本书稿尝试从贵州省少数民族长期交往交融形成的具有不同维度共性的生态伦理思想来看其思想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并结合贵州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其当代意义。 |
龙正荣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B82-058 |
88 |
0 |
荐购
|
| 62 |
|
人性的自然和文化根基 |
本书共五章, 内容包括: 自然选择与生命进化、达尔文的人性研究纲领、人性的发生机制与构成特征、人作为“文化动物”的存在方式、“新唯物主义”与人性的存在论根基。 |
杨胜荣著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B82-061 |
42 |
0 |
荐购
|
| 63 |
|
村庄里的家风家训故事 |
本书紧紧围绕“家训立家风正, 乡风淳乡村兴”核心思想, 以全国100个典型村庄为主体, 重点挖掘村庄里真实发生的五类故事, 全面展现乡村家风家训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实践。 |
唐珂主编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B823.1 |
80 |
0 |
荐购
|
| 64 |
|
古文孝经荟解:外五种 |
本书收录李光地《孝经全注》、任启运《孝经章句》, 贺长龄辑注、傅寿彤述《孝经述》, 丁晏《孝经徵文》、《孝经述注》以及洪良品《古文孝经荟解》《古文孝经别录》六种清人《孝经》注说。李光地《孝经全注》一卷, 以道光刻本为底本; 任启运《孝经章句》一卷, 以道光十六年刻本为底本; 贺长龄、傅寿彤述《孝经述》, 以同治二年刻本为底本; 洪良品《古文孝经荟解》四卷《古文孝经别录》四卷, 以光绪十八年宁津王裕宸排印本为底本。 |
(清) 洪良品等撰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B823.1 |
98 |
0 |
荐购
|
| 65 |
|
幽梦影评注 |
本书注释、点评《幽梦影》, 其优势有三: 一, 以康熙末年的版本为底本, 该版本收集评语最多最全, 保持原貌; 二, 注释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消除诸多盲点和疏漏, 在经史子集、民间俚语、音韵知识、佛经佛语等方面, 都颇有创新发见; 三, 点评深入浅出, 触类旁通, 有助于知人论世。本书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 雅俗共赏, 是良善的普及读本。 |
(清) 张潮撰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B825 |
49 |
0 |
荐购
|
| 66 |
|
形式的美学研究 |
本书对西方哲学美学最古老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形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上编为思想探源篇, 通过对形式的词源考索指出, 强大的形式意志具有赋型、抽象和表达功能, 在崇尚和谐美、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优先考虑视听感官、讲究严谨的逻辑论辩和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等方面深刻地塑造了西方的科学型美学的整体面貌和特质, 根本上表征着形式与逻辑、数学、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一体相关性, 因此成为开显西方文化的精神特质 (两个世界、主客两分、因果目的等)、意义世界与核心课题 (自然和文化的冲突) 的宿根性因素之一。下编为东西比较篇, 通过对“形式”与中国和印度美学的对当性范畴“象”和Vishvarupa进行功能性比较, 细致追溯20世纪中国美学文艺学的形式观念的曲折发展历程。 |
张旭曙著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B83 |
48 |
0 |
荐购
|
| 67 |
|
西海弦歌:彭书麟文存 |
本书按照内容分为“文化寻踪”“文艺评论”“执教心得”“往事回首”四个部分。“文化寻踪”收录了先生研究中国西部地区人民审美文化的10篇学术论文, 这些论文有的曾单独发表, 有的从《西部审美文化寻踪》中收录 (文章的出处已在每篇文章末尾处注明)。“文艺评论”收录了先生6篇文艺评论文章, 视野开阔。“执教心得”收录了先生3篇回顾教学科研生活的体会文章。“往事回首”收录了先生7篇回忆成长过程、求学生涯、工作经历的诗文。 |
彭书麟著 |
学苑出版社 |
B83-092 |
200 |
0 |
荐购
|
| 68 |
|
气候变化心理学 |
本书探讨了环境变化的证据, 指出在我们如何看待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存在明显的认知偏见。作者研究了各类组织如何试图动员公众参与对抗气候变化, 但由于公众不愿改变他们的行为, 这些举措往往以失败告终。作者还探讨了为什么有些人完全否认气候变化, 以及这些否认气候变化的人可能对减轻进一步损害的全球行动产生的影响。气候变化心理学认为, 我们必须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气候变化。 |
(英) 杰弗里·贝蒂, 劳拉·麦奎尔著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B84 |
48 |
0 |
荐购
|
| 69 |
|
具身性与认知科学 |
本书表明, 认知是当身体参与到物质世界和文化世界时所产生的情感, 必须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研究; 语言和思想源于不断重复的身体活动模式, 这些模式限制了持续进行的智能行为; 也不必假定认知是纯粹内在的、符号的、计算的和离身的, 而应寻求语言和思想不可避免地由具身行动塑造的方式。而且许多学科的经验证据和关于知觉、概念、图像和推理、语言和交流、认知发展、情感和意识的研究都支持了心智是具身的观点。 |
(美) 雷蒙德·W. 吉布斯著 |
科学出版社 |
B842.1 |
198 |
0 |
荐购
|
| 70 |
|
领导干部提高科学思维方法七讲 |
本书是一本提高领导干部科学思维方法的通俗理论读物。全书以提高领导干部科学思维方法为主题, 从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七个方面, 系统梳理了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七种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认清我国基本国情, 不断提高思维能力, 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具有较好的帮助指导作用。 |
秦强, 乔如正等著 |
东方出版中心 |
B842.5 |
58 |
0 |
荐购
|
| 71 |
|
儿童发展与心理治疗 |
本书为儿童治疗师和咨询师介绍了0-12岁儿童在每个年龄段的发展特点, 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以便于他们以发展的眼光来理解和看待他们的小来访者, 并向其父母做出准确解释。读者通过本书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个年龄段的儿童在身体、社会、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发展, 理解儿童每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 以及如何在治疗中发现这一点。本书对于治疗师行业的学生、新人或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来说,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作指南, 它会给读者提供一些工具, 促进其与孩子的监护人或者老师成功沟通。 |
(美) 迪·瑞著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B844.1 |
68 |
0 |
荐购
|
| 72 |
|
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研究 |
本书立足于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新阶段, 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研究方法, 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思路层层递进开展研究, 提出了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结构维度, 开发了本土化的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测评工具, 揭示了中国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状况, 构建了中国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影响机制模型, 提出了提升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策略,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改进和优化人才培养方式提供借鉴, 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陈兆军, 郭建鹏著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B844.2 |
96 |
0 |
荐购
|
| 73 |
|
当女儿决定不乖:告别“好女儿综合征”, 过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
本书聚焦当代女性在母女关系中普遍面临的“好女儿”角色困境, 以资深心理治疗师30年临床经验为根基, 系统剖析“永远不够好”“内疚陷阱”“自我怀疑”等四大心理陷阱的成因与破解路径。书中融合依恋理论、神经生物学及创伤疗愈的前沿成果, 提出非对抗性解决方案--通过帮助女儿建立健康的心理边界、摆脱过度责任感、重构自我价值, 最终实现母女关系的动态平衡。其核心并非鼓吹对抗, 而是以科学方法论引导读者从“自我觉醒”走向“自我赋能”, 既契合国内女性日益强烈的心理自救需求, 又为“原生家庭困境”提供了去道德批判的理性视角。 |
(美) 凯瑟琳·法布里齐奥著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B844.5 |
69 |
0 |
荐购
|
| 74 |
|
重识身心 绽放美好:真实案例心理疗愈实录 |
本书是一本心理学案例集。作者结合心理咨询一线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 精选8个典型心理疾患案例, 深度剖析每个案例的成因, 并详细介绍干预与康复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作者首次将个案的心理咨询与家庭系统成长融入现代精神医学治疗, 创新性地提出并展示了整合性身心干预系统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帮助个体走出“心理困境”, 还对其背后的家庭产生积极影响。书中通过真实案例, 生动展现了整合型解决方案的实践效果, 为那些深陷心理障碍、看似“无解”的人群提供了一种全面、新颖的疗愈途径, 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 |
张桂萍, 明宗峰著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B849.1 |
68 |
0 |
荐购
|
| 75 |
|
质性研究的本土探索 |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发展、质性研究的实操过程、质性研究的多样路径、质性研究的教与学、质性研究的质量监控、质性研究共同体建设等。本书结合我国目前的现实问题, 对质性研究的基本原理、多样路径、实操方法、教学特点、团队组建等均有系统探讨, 集中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从事质性研究推介、教学和研究实践方面的经验及思考。同时, 本书富于个人化的分享和反思, 穿插了田野工作中情境化的案例和叙事, 兼具趣味性、感召力和可读性。 |
陈向明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C3 |
99 |
0 |
荐购
|
| 76 |
|
文史学刊:第十五辑 |
本书稿是《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五辑, 中国政协文史馆编。“文史学刊”系列图书是文史资料研究文集, 每册收录十余篇文章, 本书收录的文章内容和体例很庞杂, 不拘范式, 不限体裁, 既有对文史资料和口述历史本身的研讨, 也有在文史资料视角下形成的学术成果, 还有利用其他非文献、非档案类史料所进行的个案研究; 既有纯粹的学术论文, 也有学术札记和学术随笔; 既有对史实和人物的揭秘、考证、辨析, 也有对学术理论和学术概念的论道、分析和评说。 |
中国政协文史馆编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C53 |
45 |
0 |
荐购
|
| 77 |
|
高原心曲:浦汉明文存 |
本书稿按照内容分为“读曲杂论”“教学点滴”“故影依稀”“辑书跋语”四个部分。“读曲杂论”收录了先生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15篇文章, 每篇文章集思想性、学理性、创新性于一体; “教学点滴”收录了先生回顾从教经验的5篇文章, 说理透彻, 情真意切, 对于如何当好一名老师很有启发; “故影依稀”收录了先生回忆外祖父、父母、亲友的12篇文章, 格局阔大, 情理交融, 学术传承、薪火不断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 “辑书跋语”收录了先生编辑浦江清先生著作的10篇后记,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先生孜孜以求、奋斗不止的学术人生。 |
浦汉明著 |
学苑出版社 |
C53 |
200 |
0 |
荐购
|
| 78 |
|
新编荣德生文集 |
本书是在2002年出版的《荣德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基础上的修订、补充, 收录约220篇文章, 补充了近二十多年来新发现的荣德生文稿、函电、言论和重要活动资料, 以及其家族成员的回忆和纪念文章。主编陈文源先生和钱江先生都是长年从事无锡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 也是无锡地方文献专家、荣氏家族研究专家。本书基本搜罗了荣德生先生现存能见到的所有文稿, 为研究荣德生、荣氏企业和荣氏企业文化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一手资料。 |
陈文源, 钱江编 |
广陵书社 |
C53 |
520 |
0 |
荐购
|
| 79 |
|
纂典识小 |
本书是近代实业家荣德生未正式刊行的手稿文献, 现存世仅一部旧写本, 藏于上海图书馆。这部文献以红格纸书写, 封面题“纂典识小, 乐农”。书中内容为荣氏读书所得, 或为对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等的所观所想。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内容涵盖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荣氏家族企业发展的多个维度,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学术意义。现将书稿加标点整理, 并配影印图像, 采取一图一文的方式呈现, 以方便学者使用。 |
乐农撰 |
广陵书社 |
C53 |
398 |
0 |
荐购
|
| 80 |
|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及其影响研究 |
本书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历史考察、实践调查等研究方法, 基于教育与社会的视角, 以促进高校招生制度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更好地互促互进为目标, 从实践层面分析新高考改革的利弊得失, 从理论层面廓清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 并提炼高考改革发展的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提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完善与推广的关键举措。本书由郑若玲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完善措施研究”(18JZD052) 终结性研究报告修改而成。 |
郑若玲等著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C632.474 |
115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