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1 |
|
张谷若翻译与中国文学传统 |
本书结合张谷若所译的小说和诗歌, 一方面, 梳理“地道”翻译在中国翻译传统中的位置, 建构“地道”翻译的谱系, 解读其“翻译与译入语文学传统的关系”内涵; 另一方面, 在细读他所译作品的基础上, 发掘他的翻译与中国文学传统关系的具体表现。 |
尹衍桐著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I046 |
89 |
0 |
荐购
|
| 802 |
|
明清小说误译与译者研究 |
本书梳理明清时期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及其翻译研究现状, 研究四部名著英译本的误译现象, 梳理各个译本中的文化误译现象, 研究译者产生误译的根源、译者文化身份和历史文化语境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以及译者对文化传播过程的有意识操纵, 同时基于语料库研究数据, 分析了译者风格特色和差异, 并基于案例分析, 试图构建“出版方+中外译者+目的语读者和专家预读的四方合作”的译介模式, 因而研究成果有利于推动中文经典作品向英语世界的译介和传播, 从而更加有效地弘扬中华文化。 |
孙雪瑛著 |
上海三联书店 |
I046 |
78 |
0 |
荐购
|
| 803 |
|
创意缤纷的七堂图画书读写课 |
本书作者高子阳老师把读过的3000多本绘本进行精心地分类, 创设了七大读写课程--哲学绘本读写课程、写书绘本读写课程、童诗绘本读写课程、乐翻天绘本读写课程、卖梦绘本读写课程、百本班书读写课程、自传绘本读写课程。 |
高子阳, 韩梅著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058 |
48 |
0 |
荐购
|
| 804 |
|
文学批评的“当下性”生产:从生命政治到外部情感 |
本书将以莎士比亚到城市文学为范例, 探查文学批评的“当下性”所蕴含的从生命政治到外部情感的文化地平, 以及这一文化地平对生命政治的纠偏功能, 以期重新为文学批评的整全性价值提供证明。 |
丁鹏飞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06 |
68 |
0 |
荐购
|
| 805 |
|
“戏剧-小说”研究 |
本书由五个章节组成: “戏剧-小说”概念延伸与拓展, 主要从“世界”“作品”“读者”“作家”四个角度进行阐述; 社会历史视野下的“戏剧-小说”脉络研究, 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 分析现当代中国的红色文化语境下许多作品和文艺思潮, 结合学界前沿的数字人文背景进行系列研究阐释; 空间叙事学视角下的“戏剧-小说”构成研究, 对“戏剧-小说”的空间叙事进行了梳理和界定, 并结合创作角度的作品构成, 完善了前人提出的“三十六种戏剧模式”并得出结论;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戏剧-小说”提要研究, 借鉴中国古代“提要”的方式方法, 结合时下文学评论的形式, 考察读者为中心的阅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 |
杨昊宇著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I106 |
52 |
0 |
荐购
|
| 806 |
|
东方文学研究集刊:第十四集 |
本书收录《“中国公主”形象在〈胡玛伊与胡玛云〉中的具象化倾向》《迦梨陀娑作品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缅甸当代小说发展概述》《石黑一雄〈浮世画家〉中的“伪译本”语言风格》《成长与疯狂: 吉埃作品中的“疯女人”形象--以小说〈爱之灯〉为例》等16篇论文。 |
林丰民主编 |
中西书局 |
I106-55 |
95 |
0 |
荐购
|
| 807 |
|
小说研究:第三辑:及物之爱 |
本辑关注“学术现场”, 围绕陈思和新作《从广场到岗位》, 回顾一段知识分子精神史, 提供一种学术中的情感交流。秉承专业性与对当下的关切, 持续吸引对话并提供对话性的平台。《小说研究》的专业性与对话性突出, 为作者、读者、评论者、研究者的声音提供一方交汇之地; 对于相关专业人士和学习人员来说具有丰富的参考性; 系列的出版获得学界好评。 |
朱振武主编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I106.4 |
68 |
0 |
荐购
|
| 808 |
|
爱情不存在 |
本书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爱情存在》, 第二部分为《爱情不存在》, 收录篇目以科幻小说为主, 少数为科幻相关的非虚构作品。全书主题为在各种假想的科幻世界中探寻人与人之间是否还可能会存在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爱情”这一关系。其中第一部分《爱情存在》中的内容都是支持“爱情”这一关系无论在哪一种假想世界中都是可能存在的, 而第二部分《爱情不存在》则持相反观点。所选作者以国内科幻作者为主, 大多是在国内科幻界最近几年开始崭露头角、屡获奖项的新锐作者。 |
未来事务管理局编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I14 |
88 |
0 |
荐购
|
| 809 |
|
中日近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批判 |
本书系四川省重点出版项目“文明互鉴: 中国与世界”丛书中的一种。“现代性”是中日近现代文学区别于古典传统文学的最显著特征。美学层面的“现代性批判”, 意指对现代性的质疑、反思或超越。本书将比较文学研究与现代性审视相结合, 聚焦中日近现代作家作品中批判现代性的文学话语, 采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法, 从“个人主义批判”“资本主义批判”“东方古典回归”等维度, 辨析中日近现代文学在“现代性批判”方面所具有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并从微观与宏观层面探究二者异同生成的多重缘由。 |
王梦如著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I206 |
98 |
0 |
荐购
|
| 810 |
|
光遇见光:文学与你同在 |
本书作者认为, 文学就是借助陌生人激活我们的心灵, 文学让人在感同身受的快感和思考中, 变成更高贵、可爱、丰富的人。本书正是基于此, 强调文学的奇迹性和事件性, 指出文学不是死的书本, 不是知识, 而是发生在你身上的活生生的事件。这个事件带来的结果, 往往不可思议, 形同美妙的奇迹。借由这种共鸣, 我们才能穿越时空, 与古今中外伟大的著作产生情感的共振, 因此, 可以说, 没有“你”, 文学不会存在, 如果没有发生真实的快感和思考, 如果“你”不参与进去, 文学就仅仅是一堆死的字句和知识。正如作者在开篇所言, 本书的着眼处是文学和我们所发生的真正关系, 即鲜活的感受和收获, 因此作者在本书中所扮演的角色, 是书房里娓娓道来的老仆人, 而不是耳提面命的学究。 |
王敦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I206 |
58 |
0 |
荐购
|
| 811 |
|
文化阐释与文艺评论 |
本书内容: 新世纪以来, 文学与文化热点纷呈, 文艺批评的中国话语建构体现了当下文化艺术与现实世界的紧密结合与综合反映。因此立足于一些经典文本, 对现当代文学艺术与相应的文化思潮热点问题进行思考、批评与探究, 能够更好地把握当下文艺创作的美学得失, 及其背后的创作规律, 更好地引导未来的文艺创作思路与发展。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文本和当下热播的主旋律影视剧, 把握其中的红色文化、乡村振兴、家族文化、打工文化和文学现实主义等文化现象的社会表征与精神脉动, 更好地从文艺美学层面分析其中的人的观念和价值和价值追求。 |
江腊生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206-53 |
106 |
0 |
荐购
|
| 812 |
|
关键词:第四辑:文化传承与文明互鉴 |
本书对经典接受与文化传承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论述, 比如《物的转向与事的视域》《义: 群善之蕝》等文。 |
李建中主编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206-53 |
128 |
0 |
荐购
|
| 813 |
|
民间宝卷与古代小说跨文本研究 |
本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 宝卷综论; 第二章: 宝卷与变文; 第三章: 宝卷与话本; 第四章: 宝卷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 第五章: 宝卷与神魔小说; 第六章: 宝卷与侠义、公案小说; 第七章: 宝卷与才子佳人小说。结语则从宏观的跨文本研究视角关照宝卷与古代小说, 将二者在故事题材、文体特征、艺术手法、结构形式以及传播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证与总结。 |
张灵著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I206.2 |
118 |
0 |
荐购
|
| 814 |
|
文心雕龙注释 |
本书既总结前人创作经验, 更针对当时创作倾向, 并汇总了历代文学理论成就。涉及的问题相当繁富, 用典较多, 更以骈文谈理论, 这就给今天的读者造成一定障碍。这本注释本, 是《文心雕龙》研读中较为重要的一本注本。 |
(南朝梁) 刘勰著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I206.2 |
78 |
0 |
荐购
|
| 815 |
|
两汉流贬制度与文学研究 |
本书五章十六节。第一章考察两汉流贬的构成要素、主要类型以及法律性质与地位。第二章考察两汉流贬的主要程序。第三章考察两汉流贬者在流贬前后遭遇的处置措施。第四章考察两汉流贬在时间、空间、身份类型及流贬原因诸方面的分布规律与各朝流贬具体情况。第五章考察两汉流贬文人的拟骚现象与流贬文学书写。 |
凌云著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I206.34 |
138 |
0 |
荐购
|
| 816 |
|
南朝贬谪制度与文学研究 |
本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专注于本体研究, 从贬谪视角切入南朝政治与文学, 系统考察了当时文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学发展, 讨论南朝贬谪文人与时代文化精神, 探求文人之贬的内外动因, 总结南朝贬谪与时代精神的联系。下篇着力于文献考证, 对南朝贬谪文献进行整理, 全面考索史料记载中的贬谪事件, 也是上篇撰写的基础, 以达到相辅相成、全面深入的效果。 |
孙雅洁著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I206.391 |
168 |
0 |
荐购
|
| 817 |
|
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 |
本书共分六编十九章, 先对唐五代贬谪制度与逐臣类型的总体考察, 而后就初唐神龙逐臣、盛唐荆湘逐臣、中唐元和逐臣、晚唐乱离逐臣展开群体个案研究, 最后结穴于唐五代逐臣别诗研究, 由此形成此期三百余年贬谪制度与文学的全景观照。 |
尚永亮, 冯丽霞, 张娟著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I206.4 |
198 |
0 |
荐购
|
| 818 |
|
北宋前期贬谪文化与文学 |
本书以北宋前期贬谪文化与文学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宋代前期贬谪文化, 特别是贬黜制度与贬谪文学的研究, 阐述宋代前期贬谪文化的形成过程与具体形态, 即在此种文化影响下宋代前期贬谪文人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及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 揭示宋代前期贬谪文化、制度与宋代贬谪文人主体精神、政治节操的确立之间的相互关系。 |
赵雅娟著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I206.441 |
98 |
0 |
荐购
|
| 819 |
|
边防经略视阈中的北宋边塞文学研究 |
本书历时性地勾勒出北宋一朝的战守争论, 共时性地探讨了北宋君臣的书写立场。从北部御辽、西北御夏、西南御夷等边区治理入手, 既揭示出具体边区的战略地位, 又探讨了治边防塞的管控压力; 同时又从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认识宋人的爱国情怀, 从爱国救民的民瘼书写认识宋人的救世精神。北宋时期的边塞作品与当时的边防经略政策有着深在、广泛的关联, 截止目前, 尚未有专著对此话题进行整体性、深入式的研究。此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北宋边塞文学进行多文体、多视角的综合研究, 借助学科交叉与融通观念, 从祖宗之法、人才选拔、谏议风气、党争分野的社会与制度层面, 从历史地理、文学观念、文体借鉴、文学批评的思想与知识层面, 深度探研边防经略视阈中的北宋边塞文学。 |
丁沂璐著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I206.441 |
58 |
0 |
荐购
|
| 820 |
|
清代流人文学研究 |
本书以清初至清末近三百年历史发展为轴线, 考察流人因时局变化、地域变迁而呈现出的多样书写与多元心态。整体观之, 清代流放体系完备, 为人员遣戍提供了审判依据, 由此形成流人在籍贯、时间、身份、原因、戍地、创作等多层面的差异, 并集中表现在时空分布特征上。借助大数据分析, 可知有流放创作的文人主要来自江南, 并集于东北、西北, 尤以清前期的东北为最。而结合时代与地域因素, 又可择取初期从南到北的遗民流人、前期自江南往东北的科场案流人、前中期由江南至东北与西北的文字狱流人、中后期因中西冲突而遣发各地的流人作为典型探究对象。由此, 自清初至清末, 帝国政权历经创立、巩固、强化至衰落之演变, 流人群体经历遗民、科场案、文字狱、中西冲突的变迁, 遣戍空间则完成了“南/北”、“江南/塞北”、“江南/塞北、西域”、“东/西”的转换。在政治、身份、时空的交错中, 流人的感思念想凝聚成以回归为主线, 并交杂故国依恋、异域抗拒、戍地恐惧、服膺皇权、时代觉醒等复杂心理和多元心态。至此, 流人文学超越其作为亲历者异域见闻和苦痛体验的书写载体, 成为帝国兴衰变化、边缘区域移动之缩影。 |
朱春洁著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I206.49 |
19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