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1 |
|
开棺疑云 |
本书内容: 艾瑟琳达·普莱福德子爵夫人在科克郡克百合橡树庄园举办宅邸聚会。宾客悉数到场之际, 老夫人突然召见律师紧急修订遗嘱: 她计划在当晚宴会上宣布将全部遗产赠予一位患病的陌生人, 而膝下两名亲生子女竟完全被剥夺继承权。宾客名单中竟有两位素未谋面之人: 声名显赫的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与苏格兰场督察爱德华·卡奇普尔。正当二人对受邀缘由困惑不解时, 波洛逐渐察觉: 普莱福德夫人或许早已预见阴霾即将笼罩。然而更令人费解的是, 她为何执意在潜在嫌犯面前刻意挑衅? 即便波洛竭力阻止, 罪案仍如期发生, 而受害者身份竟完全出乎意料。这位传奇侦探能否拨开迷雾, 让真相水落石出? |
(英) 苏菲·汉娜著 |
新星出版社 |
I561.45 |
65 |
0 |
荐购
|
| 942 |
|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
本书内容: 康妮嫁给贵族克利福德·查泰莱为妻, 后者不久便在一战中负伤, 腰部以下终生瘫痪。战后, 二人的生活虽无忧无虑, 却死气沉沉, 直到庄园的猎场看守人梅勒斯重新燃起了康妮的爱情之火及其对生活的渴望。克利福德的自私冷漠令康妮的心渐渐疏远, 与此同时, 康妮为梅勒斯的性情品格所吸引, 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 |
(英) D.H.劳伦斯 (D. H. Lawrence) 著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I561.45 |
78 |
0 |
荐购
|
| 943 |
|
战后美国的石油书写 |
本书以近年在欧美兴起的能源人文和石油文化研究为视域, 考察二战后的美国文学是如何对深度依赖于廉价石油的美国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进行再现、想象、反思和批判的。本书以19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为分水岭, 按照前危机时代和后危机时代的顺序, 从石油文化的乐观想象、石油资源的耗竭叙事、石油资本的经济秩序批判、石油开采的生态书写等四大主题分四章入手, 每章选取2-3部文本进行解读。所选文本既有美国文学的经典, 如《在路上》和兔子系列, 也有新秀作家或小众作品, 如山下凯伦。本书试图以石油书写“缺席的在场”的特点作为逻辑主线, 贯穿各章节的分析, 以此回应领域内长期以来对美国文学缺乏石油书写的批评。通过这些分析, 本书希望将石油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新视角引入美国文学, 并最终探索文学作品为我们摆脱石油依赖、想象能源未来的贡献。 |
陈文佳著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I712.065 |
58 |
0 |
荐购
|
| 944 |
|
玛丽安·摩尓诗歌研究 |
本书以玛丽安·摩尔的诗歌形式与形式创新为问题导向, 以诗歌文本细读为基础, 以阿多诺的美学理论和形式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首先在共时性的轴线上, 探讨摩尔的诗学观、美学原则和诗歌形式观; 在此基础上, 本书沿着历时性轴线, 挖掘诗人在不同创作阶段的形式特点和形式变化, 它们的社会历史、道德伦理及文学文化动因, 以及与诗歌的伦理道德蕴意的互动与对话关系。 |
何庆机著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I712.072 |
88 |
0 |
荐购
|
| 945 |
|
迷离劫:通俗叙事与疑案诗学 |
本书中, 大卫·波德维尔揭示了犯罪小说、戏剧和电影是如何使非传统叙事成为主流的。他指出, 自19世纪以来, 侦探文学作品和悬疑惊悚电影允许有创意的文化产品生产者进行诸多尝试。犯罪和神秘故事成为观众学习欣赏诡计的训练场。作者用叙事形式玩游戏, 挑战观众的认知与期望。波德维尔考察了编剧和导演如何推动观众, 并与他们的观众合作, 以改变流行的故事讲述方式。他探讨了雷蒙德·钱德勒、阿加莎·克里斯蒂、达西尔·哈米特、帕特里夏·海史密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多萝西·塞耶斯和昆汀·塔伦蒂诺等人的情节设计, 并追溯了主流创作者和现代主义实验者如何影响彼此的作品。 |
(美) 大卫·波德维尔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I712.073 |
128 |
0 |
荐购
|
| 946 |
|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新世纪小说的叙事伦理研究 |
本书充分利用利科的叙事伦理思想从欧茨小说中人物自我叙事的身份认同出发, 继而研究人物他者叙事的伦理交流纬度, 最后回到社会叙事的传承与超越。全书除了绪论和结论外, 共包括三章: 第一章从欧茨小说人物的自我叙事出发来研究自我身份认同的伦理过程。第二章从他者叙事的角度研究叙事在自我与他者之间所发挥的伦理交流作用。第三章从社会叙事的视角来研究个体叙事与社会叙事之间的辩证关系。 |
刘晓燕著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I712.074 |
59 |
0 |
荐购
|
| 947 |
|
灰烬里我披着红发升起:西尔维娅·普拉斯诗选 |
本书从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1956年至1963年所作诗歌中精选四十首, 以写作顺序发展、中英双语的方式呈现。在写给特德·休斯的诗中, 我们能感受到爱情给她带来的甜蜜与心跳, 与后期她在诗中描写遭遇背叛、爱情已逝的苦涩形成强烈对比, 她也将诗作写给自己可爱的孩子。书里配的插图由普拉斯所绘, 她曾说自己在文字和线条中能感到内心的平静, 而仔细阅读此书必然能体验到情感疾风骤雨般的狂烈呼啸而过。 |
(美) 西尔维娅·普拉斯著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I712.25 |
58 |
0 |
荐购
|
| 948 |
|
愤怒的葡萄 |
本书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于193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和沙尘暴灾难为背景, 描绘了俄克拉荷马州佃农乔德一家被迫西迁加利福尼亚的苦难历程。小说通过乔德家族的微观命运, 映射大萧条时期数十万农民的集体苦难, 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银行兼并土地、资本家销毁过剩农产品以维持利润的剥削链, 直指社会不公。书中对底层群体的韧性刻画, 使之成为反思阶级压迫与人性光辉的文学丰碑。 |
(美) 约翰·斯坦贝克著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I712.45 |
68 |
0 |
荐购
|
| 949 |
|
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 |
本书分册为: 今天礼拜五、大陆上来的好消息。 |
(美) 海明威著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I712.45 |
159 |
0 |
荐购
|
| 950 |
|
波罗蜜的夏日回忆 |
本书由印度裔美国女诗人艾梅·内茨库玛塔尔所著, 是其继《纽约时报》畅销书《六角恐龙的微笑》后的第二部抒情散文集。全书共收录40篇短小精湛的散文, 讲述了作者自己与40种食物有关的或甜蜜、或酸涩的往事, 探索了食物唤起我们联想和记忆的方式。在内茨库玛塔尔看来, 食物为我们提供了滋养, 标记了我们的身份与经历: 在一口接一口中, 我们成长为如今的我们; 它承载着我们的独家记忆, 会勾起我们对故乡亲人的绵长思念, 会令我们对身边的家人备感珍惜。与此同时, 食物也为我们提供了与他人加深关系的机会: 在一日又一日、一餐又一餐、一口接一口的欢聚中, 我们与家人、朋友尝遍世间美味, 被温暖、甜蜜、希望紧紧包围。 |
(美) 艾梅·内茨库玛塔尔 (Aimee Nezhukumatathil) 著 |
文汇出版社 |
I712.65 |
69 |
0 |
荐购
|
| 951 |
|
后院观鸟 |
本书收录她2017年至2022年五年间对自家后院鸟类的观察笔记, 精选百余幅作者亲绘的精美插图及观察速写。全书以日记形式呈现, 记述了其在自家后院观察鸟类的真实记录, 对观鸟爱好者是一本很好的教人如何观察的自然界鸟类的实际指南, 很有指导价值, 同时也是一本教观鸟爱好者如何写好观鸟日志的参考用书。谭恩美在书中展现了暮年对自然世界的探索, 以其一贯的文学性及对自然、生活、人类社会的深入思考治愈人心, 展现了别样的魅力。 |
(美) 谭恩美著 |
海峡书局 |
I712.65 |
98 |
0 |
荐购
|
| 952 |
|
当代艺术关键词100 |
本书以纵 (历史) 横 (概念) 两轴定位, 通过100个关键词解释了20世纪以后的艺术于何种语境中在讲述什么。 |
(日) 暮泽刚巳著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J |
88 |
0 |
荐购
|
| 953 |
|
百年江苏:大型美术精品创作工程文论集 |
本书内容讲述“百年江苏”大型美术精品创作工程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主办,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承办实施, 工程自去年4月启动, 汇聚了全省美术精英, 推出百幅精品力作, 展现江苏百年历程。作品的表现形式以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为主, 共有105个选题、105件作品展出。在组织过程中, 为了将精品工程推向持续深入, 使之产生更为深远的学术影响力, 主办方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论文, 并邀请美术界专家、学者紧扣“百年江苏”主题, 组织开展学术研讨, 梳理建党百年江苏美术的发展变化, 从而解读江苏主题美术创作的百年成就。 |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编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J-53 |
88 |
0 |
荐购
|
| 954 |
|
夏目漱石的美术世界 |
本书是以日本近代文豪夏目漱石与美术的深层关联为核心, 通过文学与艺术的跨学科研究, 揭示漱石作品中潜藏的“美术世界”。作者古田亮给予其策划的2013年同名展览, 从策展人视角切入, 结合大量实物调查与文献分析, 探讨漱石文学中美术元素的生成与演变: 前六章聚焦《伦敦塔》《草枕》《三四郎》等经典作品, 剖析漱石如何将绘画、建筑及美术思潮融入文学叙事; 后四章则以南画、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等为线索, 梳理漱石与同时代美术运动的互动及其美术批评思想。书中不仅还原漱石脑海中的“虚拟美术馆”, 更追问“美术对漱石而言是什么”, 以开放式探索呈现多元答案, 为读者打开理解漱石文学的新维度。 |
(日) 古田亮著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J051 |
98 |
0 |
荐购
|
| 955 |
|
天津艺文论丛:2024 |
本书辑录了二十六篇艺术评论、艺术理论类文章, 既包括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人员的著述, 也包括市内其他单位以及其他省市研究者对于天津艺术领域的研究成果, 涵盖2024年天津艺术发展报告、文艺评论、学术论文三个板块, 内容丰富全面, 结构合理, 逻辑严密。本书既有宏观艺术理论和当代艺术家作品的分析与评论, 也有微观层面对艺术事件和跨界艺术发展的考察, 从一个侧面记录了近年来天津艺术领域的发展动态, 凸显了天津地域文化的特点, 有助于传承天津文化, 提升天津文化的影响力。 |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编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J052-53 |
58 |
0 |
荐购
|
| 956 |
|
创意设计素描 |
本书在基础训练部分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强调素描造型表现的功能形式, 提高学生创意创造能力, 为设计运用打下基础。在成果体现的应用部分, 特别强调创新性和实用性, 其中依托毕业设计中的实际项目制作、专业技能竞赛命题创作如大广赛、学院奖、金犊奖比赛等等, 以赛促教, 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命题进行实践创作。此外与校企合作广告企业联合进行实战商业项目案例应用设计, 在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各个实战项目应用方面达到服务产业经济的目的要求, 这也是《创意设计素描》教材成果特色与独创性所在, 同时也可以给同类基础教材提供了一个示范标准。 |
曾广春, 陈晶晶, 陈纲主编 |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J06 |
48 |
0 |
荐购
|
| 957 |
|
视媒体传播中选择性视觉认同的图像形象研究 |
本书内容: 研究视媒体传播中公众对图像形象的选择性视觉认同, 是引导公众视域融合的社会化过程。而公众的选择性视觉认同会通过图像形象的美感传播, 去关注社会传播价值。因而, 图像的形象传播既可以成为表达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规范的契机, 也可以成为完善视觉塑造与视觉干预、视觉传播与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从图像形象为媒介的视媒体传递中, 研究图像的人物形象、物象形象和事件形象的融合传播方式是推进公众视域融合的过程。人物形象的图像传播语言会随着公众人物的行为表述而实现公众选择性的视觉认同; 物象形象的图像传播语言会注重传播的安全性内容来导向公众视觉舆论的觉醒; 事件形象的图像传播语言会随着社会传播价值来增进公众视觉认可的觉悟。 |
师晟, 李敏著 |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
J06 |
98 |
0 |
荐购
|
| 958 |
|
创意构成概论 |
本书采用项目任务的模式编写, 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本书主要培养学生的三大构成设计能力, 让学生了解创造性思维设计、二维空间、维空间构成的原则、含义和内涵、设计构成组织原则; 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锻炼学生艺术抽象能力、解构能力; 希望学生掌握设计元素的内容, 能够阅读及解决二维、三维设计的关键信息, 初步判断二维、三维设计中的设计构成运动与设计构成组织规律; 具备向他人阐述创意观点, 与他人讨论设计概念的能力以及能够运用图片、样本等材料表达观点的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知识技能, 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以及检索学习资料和整理、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基础设计能力、设计与技术表现表达能力。 |
余挺挺, 毛贝迪, 芦娟主编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J06 |
42 |
0 |
荐购
|
| 959 |
|
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十讲 |
本书以“设计现代性”为理论视域与方法, 以中国民族工业化启蒙、发展、演变复杂过程为宏观历史语境, 在艺术学、社会学与文化研究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中, 通过启蒙的现代性、移植的现代性、体制的现代性、媒介的现代性、传播的现代性、教育的现代性、观念的现代性、审美的现代性、设计的现代性、思辨的现代性等十讲内容, 注重与设计理论、设计观念的理论性阐释。本教材可以让学生掌握和理解中国现代设计观念的兴起及其发展, 熟悉中国“工艺美术”向“现代设计”转型的历史原像与文化意义,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创新能力, 以及历史的认知能力等。 |
王玮著 |
东北大学出版社 |
J06 |
68 |
0 |
荐购
|
| 960 |
|
立体构成:第4版 |
立体构成是造型设计的基础课程。它不追求具体的实用功能, 而是通过训练, 使学生初步掌握材料的点、线、面、体的要素、特性及构造、形态、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对造型的感觉能力、构成能力和想象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三维意识, 为进入立体设计打下基础。全书主要介绍立体形态构成的基本原理、构成方法, 在强调基础理论的同时侧重于讲述形态的应用, 通过产品、雕塑、建筑、展示等方面的立体形态应用, 展现形态与空间的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认识形态的美、空间的美, 从而自觉提高对形态的感悟能力、洞察能力, 并逐步提高有目的的形态创造能力。 |
主编秦怀宇, 韦文波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J06 |
89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