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订目录:正价25年第35期2094条记录数:20返回征订目录
题名 摘要 责任者 出版信息 分类号 价格 荐购人数 荐购
821 朱晓进学术文集:第五卷:文学评论文选 本书收录朱晓进从事文学评论数十年来的精华之作, 内容包括鲁迅研究、新诗研究、“山药蛋”派研究、文化自觉与文学研究等中国现代文学的方方面面。朱晓进不拘泥于作家作品本身, 而是将研究与时代相结合, 在时代背景下研究作家、解读作品, 因此研究成果更具时代性和深刻性。此外, 本选题还收录了朱晓进对《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等主流文学史的评论。以对主流文学史的评论, 来阐释自己的文学史观, 以一种新的角度, 表达自己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 朱晓进著 译林出版社 I206.6-53 98 0 荐购
822 与文学同在的批评 本书将当代陕西作家乃至西部作家放置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时代场域之中, 发掘其作品中沉潜的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著者将文学批评目光聚焦到柳青、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陈彦等一批陕派作家作品中, 进行有效的文本内外的论析和阐释, 对陕派文学和陕派批评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助力作用。 韩伟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206.7-53 69 0 荐购
823 乡村、城市与文化 本书是作者近20年学术研究、文学批评精品结集。内含28篇文章, 从乡村与城市视角阐述当代陕西文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往复的深层关系, 在文化整体关照下揭示当代陕西文学蕴含的深层秦地文化意蕴、民间魅性意趣和诗意审美, 勾勒出当代陕西文学从延安时期萌发、十七年时期繁荣发展、新时期突飞猛进、1990年代转型、新时代昂扬奋进的发展变化历程。 刘宁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206.7-53 69 0 荐购
824 历史叙事和时间意识:与文学史和文学现场有关 本书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历史和叙述”是对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新的思考。慢”, 是前现代生活和美学的主要方式乃至价值取向, 也是希望当代文学研究能够稍稍慢一点, 冷静一点。第二部分“新潮汐”是对当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现场新现象的捕捉和评论。这个时代新事物很多, 但对于文学来说究竟有多少是有价值的, 可能数目并不乐观。因此那些和文学相关的“新”, 就格外引起了作者的注意。第三部分“小说现场”, 选择新写的作家论或作品论, 这是当代文学研究的日常功课。 孟繁华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206.7-53 78 0 荐购
825 传统的创化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创作论文16篇, 主要关涉以下议题: 一为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赓续与新变; 一为以融通中国文学“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大文学史观”为核心视域, 重新考察中国当代文学与古典文脉的承传关系, 并由此开出古典文脉现代赓续的思路与方法。此外, 融通上述两种路径, 提出文学史的“通三统”, 即以《讲话》以降的社会主义文学为核心, 融通中国古典传统、“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 打开更具包容性和概括力的文学史观念。 杨辉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206.7-53 69 0 荐购
826 当代文学闲话录 本书是评论家吴妍妍近20年来的文学评论精选集, 内容涉及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以陕西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为主。该书既有对陕西当代作家乡土小说的个案分析, 也有对陕西当代作家乡土创作现象的整体性思考; 既有对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家城乡小说的细读, 也有对作家城乡书写规律的探讨。该书以散点式的观照呈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城乡书写的一个侧面, 同时聚焦陕西当代作家的乡土文学创作, 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地方视角, 呈现地方经验。 吴妍妍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206.7-53 59 0 荐购
827 传统与经验 本书收录了《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兼论<白鹿原>的文学史意义》《新乡村叙事及其文化逻辑》《当代汉语文学话语生态分析初步》《中国当代文学主流传统中的陕西经验》等文章。 李震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206.7-53 69 0 荐购
828 在现实与历史的交合中进行探索 本书收入了《论柳青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自觉地“在生活中塑造自己”》《论<创业史>矛盾冲突的典型化》《陈忠实论》等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的文学评论作品共28篇。本书所收评论文章立足陕西, 面向全国, 作者以自己独立的理论方法与视野, 在对新时期以来陕西乃至全国文学创作的整体思考下, 对陕西标志性作家柳青、陈忠实、路遥等作家及其作品, 进行了细致入理的评析, 亦有对文学理论、文艺创作方法的独创性思考和阐释。 蒙万夫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206.7-53 69 0 荐购
829 不可辨识的生命:影像 本书以文化研究、后现代哲学、文艺理论和图像学四个维度进入文艺评论写作, 以艺术作品为话语分析的工具, 透视其后的社会历史文化思潮, 而不仅仅停留于艺术作品的审美探讨和创作手法分析。其中有对万玛才旦影像艺术 (所谓“尘世剧场”) 的哲理沉思, 也有对赵延年悲剧诗的结构分析, 还有对《西厢记》的思想探索。该书试图灵活运用当代思想理论来更有力地透视当代文艺创作, 最终是为了更好去言说创造性的生活, 将创造性的生活与我们的日常融会贯通, 并滋养日常。 王音洁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206.7-53 78 0 荐购
830 灵与肉的交响 本书收录了《柳青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柳青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生存探索精神》《路遥在交叉地带耕耘》《路遥: 在交叉地带探索人生的意义》《路遥的新启蒙现实主义》等文章。 段建军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206.7-53 69 0 荐购
831 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 本书作者围绕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刻阐释, 对写真实、倾向性与真实性、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文学与人性、人道主义等问题做了深刻的探讨。同时, 他还以强烈的参与意识, 密切关注陕西当代文学的发展, 从与陈忠实、贾平凹、红柯、马玉琛等作家的密切交往中, 把握他们各自的创作个性, 较早地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研究和批评。 刘建军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206.7-53 69 0 荐购
832 文学批评视域中的陕西文学经验 本书作者选取了贾平凹、路遥、陈忠实、陈彦、高建群、叶广芩、高鸿等陕西当代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 从创作主题、人物形象、叙事特征、文化意蕴等多维视角对这些经典作品进行透视与解读, 帮助读者理解和把握这些经典作品包涵的文学意蕴, 从而走进文学大师的艺术世界。 王俊虎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206.7-53 69 0 荐购
833 先唐诗歌的议论传统 本书从“以议论为诗”的角度对先唐诗歌进行了梳理, 考察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重要诗歌, 爬梳诗歌中议论这一表达方式的演变。全书主要分成七个部分: 先秦诗歌, 主要是《诗经》和楚辞中的议论; 汉魏诗歌的议论; 建安诗歌的议论; 阮籍、嵇康和玄言诗的议论; 陶渊明诗歌的议论; 谢灵运诗歌的“玄言尾巴”; 庾信、鲍照对诗歌议论的贡献。从而得出两个结论: 一是唐前诗歌议论的演变, 二是对严羽对“以议论为诗”的重新认识。本书对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溯源式的研究, 发掘了不少前人不太重视的材料, 对于新出土的简帛以及文学史所忽视的石刻材料中的俗体诗予以了关注。 程维著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I207.209 52 0 荐购
834 蒙古卫拉特英雄史诗 本书为“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中国史诗学》之一, 也是“中国史诗学丛书”中的一部学术专著。符拉基米尔佐夫的重要著作《蒙古-卫拉特英雄史诗》于1923年问世, 提出了关于蒙古史诗研究的新观点与新范式。他把蒙古史诗分为三大类, 并把《江格尔》与其他史诗做了比较, 指出了《江格尔》的独特性。“《江格尔》是人民的精神、人民的追求和期望的最好体现。《江格尔》描绘了人民的真实的世界, 描绘了人民的日常的、真实的、升华为理想的生活, 它是真正的民族史诗。” (俄罗斯) 符拉基米尔佐夫著 学苑出版社 I207.22 108 0 荐购
835 福建海洋诗歌赏读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 福建海洋环境与滨海风光, 福建海洋渔盐生活, 福建航海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福建海防与海疆建设, 福建海洋民俗生活。本书语言通俗易懂, 通过海洋诗歌中地理文化与海洋意象的阐发, 揭示诗歌蕴含的海洋文化, 同时对海洋相关知识进行详细的注释说明, 使书籍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 曾丽华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 I207.22 55 0 荐购
836 14-19世纪中越使臣诗歌的文学地理学研究 本书对14-19世纪长达六百年的中国与越南使臣诗歌进行了整体梳理和比较研究, 归纳和探讨了中越使臣诗歌的地理空间、历史空间和精神空间, 多维度、立体化展示中越使臣诗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并阐明了中越使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本书主要采用文学地理学批评与研究的方法, 从空间思维切入并研究中越使臣诗歌中的三维空间, 即地理空间、历史空间与精神空间, 力求还原中越使臣诗歌的文学场景、文学内涵和文学价值。本书将文本置于多重视野中加以细读, 采取文史结合的批评方法、中越比较的理论原则, 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文学阐释, 揭示了中越使臣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和差异, 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对越南古代汉文诗歌产生的深远影响, 以及中越交流互动中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李惠玲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207.22 96 0 荐购
837 浙江诗路文化的美学品格 本书以浙江诗路文化为论述对象, 通过结合浙江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和美学理论, 主要站在美学的高度进行理解, 以彰显浙江诗路文化的美学品格。总体上认为, 浙江诗路之美是和谐之美, 是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统一, 内蕴着优美、崇高美。根据线路主轴、区域覆盖的地理、历史上的交通情况, 结合关键节点、代表性的在地性审美特色等, 浙江的四条诗路各有其“美”。这就是浙东唐诗之路之“神秀”、大运河诗路之“清秀”、钱塘江诗路之“雅秀”, 瓯江山水诗路之“灵秀”。此四“秀”之美可分别以天台山、浙西词派、《富春山居图》、江心屿等经典的山水人文景观为代表。浙江诗路是山水之路、人文之路, 更是开放之路、富裕之路。加强从“秀美”向“富美”的浙江诗路文化美学品格提升, 这种认识也是极为重要的。 赖勤芳著 九州出版社 I207.22 78 0 荐购
838 诗经植物图鉴 本书将《诗经》138种植物分成12大类, 138种植物用500帧以上的生态摄影与经典古图谱, 结合图解工具书与文学赏析之旨趣, 鉴别物种也鉴赏诗经草木。 潘富俊著 九州出版社 I207.222-64 98 0 荐购
839 韩国唐诗学研究 本书以韩国唐诗学为中心, 对韩国自三国时期至李氏朝鲜时代的唐诗学做出全面的介绍和研究。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 分别从总述、诗话、方法、创作、专家和集句等方面对此加以逐步展开。总述部分从逻辑和历史的两个层面对韩国唐诗的进程做出整体而客观的描述, 诗话部分从韩国诗话中总结出韩国人对唐诗重要作家的评述, 方法部分主要从诗学解释学的角度对韩国唐诗学的解诗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创作部分从韩国古代诗人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位作家, 进行具体的分析, 专家部分则是对韩国古代唐诗学几位专门家进行介绍, 集句部分则是从文献辑佚的角度对佚存于韩国的唐诗进行勾稽。 徐宝余著 中华书局 I207.227.42 128 0 荐购
840 乾嘉常州诗人群体研究 本书在“关系诗学”视野下, 对乾嘉常州诗群中复杂多样的作家作品进行针对性的分类研究, 从交际、心态、情感、科举、运河、女性等向度走近乾嘉常州诗群及其诗歌, 提出“洪亮吉范式”“莼鲈之思”“二马情结”, 认定洪亮吉、赵翼为常州诗人群体之“双核”。提出“眼前指点”与“诗占身份”的新理论, 揭示诗歌创作取材习惯与诗歌特征之关系, 尝试使用文体互证法、角色分析法等新方法, 这些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的研究范式共同开辟了乾嘉常州诗人群体研究的新境界。 伏涛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I207.227.49 188 0 荐购
页码:42/90页  每页: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