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订目录:特价251010(8079条)记录数:20返回征订目录
题名 摘要 责任者 出版信息 分类号 价格 荐购人数 荐购
4101 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研究 本书共九章, 内容包括: “传统文化概述”“传统文化的架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职业素养概述”“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恪守职业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规划职业理想”等。 杨玲玲, 吴志芳, 王淑春著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K203 68 0 荐购
4102 中国传统文化概念 本书详细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特点。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遗产, 如文物、典籍等, 也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民间工艺等。这是一部面向高校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读本, 旨在较为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 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思想的深刻性、形态的丰富性、传承的多样性。 张斌著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K203 58 0 荐购
4103 城市规划中的文化遗产及历史建筑保护研究 本书属于城市规划中文化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著作, 由城市规划与设计、保护文化遗产及历史建筑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城市规划中保护所遇困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民居保护问题分析、历史文化名城产业结构调整、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各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及改造设计研究等部分组成, 全书以文化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为研究对象, 分析城市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遗产和各式各样的历史建筑, 阐述城市文化遗产是其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对建筑师、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规划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有学习和参考价值。 李伟巍, 王爱风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K203 58 0 荐购
410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美学 本书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 对我国的文艺美学展开了详细探讨, 并对新时期文艺美学的构建与发展提出了展望, 希望能够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王燕玲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K203 55.8 0 荐购
4105 问道:文化新论 本书是根植于中华文化, 由哲理散文、科学艺术创新之美, 以及国学中的科学文化三大部分的论文形成的书稿。作者以该书稿的内容在湖南大学岳麓讲坛、研究生院、中南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和单位作人文素质演讲和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报对该演讲关于提升文化自信的论点作过专题报道。书稿内容既有趣味性、故事性, 又有学术价值。主要创新点有: 从文学和自然哲学的角度提出并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诗神桂冠的归属问题, 从文学、科幻和自然科学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浪漫主义的三要素, 并提出浪漫主义是艺术和科学交汇点。 童调生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K203 68 0 荐购
4106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书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介绍入手, 针对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价值、坚持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进行了分析研究; 对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动力机制、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了一定的介绍; 还对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提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践行路径做了研究。 李慧萍, 何乾坤著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K203 78 0 荐购
4107 君子文化 本书从君子之相、君子之用、修身之德、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解读君子, 旨在唤起人们重新对君子进行思辨的热情, 从而能够进一步认识君子, 认识中国文化, 甚至认识整个社会文明。 周掀著 三晋出版社 K203 49.8 0 荐购
410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本书首先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双向互动关系, 指出了中国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道路与正确方向, 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 接着深刻揭示了文化的内涵及其系统完整性与要素可分性, 历史连续性与时代变革性, 民族独创性与对外交融性等特征, 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主要贡献; 然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认真梳理, 对上古文化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进行了时代反思, 从而达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复兴关系的文化自觉。 闫帅著 线装书局 K203 88 0 荐购
4109 文化与文化自信导读 本书主要围绕中国传统哲学、史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美德、礼仪与习俗等方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叙述和讲解。此外, 书中还涵盖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有关内容。 于舒, 范中峰主编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K203 48 0 荐购
4110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融合性研究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为研究对象,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设计进行了基础性的阐述之后, 依次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现代装饰艺术设计、现代动画艺术设计和现代广告艺术设计四个方面着手, 针对他们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做了研究。 高莹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 K203 78 0 荐购
4111 遗产基因智绘论:文化遗产保护智能应用发展对策研究 本书提出的“遗产基因智绘论”, 是在文化基因视角下, 用智能化手段验证文化遗产交融互鉴的属性并提出智能应用对策。研究分为理论论述与实例论证两部分, 理论论述部分, 主张利用智能交互技术, 以“遗产基因”作为基本单元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机理及其价值流变风险进行智能化重构; 实例论证部分,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尔”为个案研究对象, 通过深挖“交融互鉴”的遗产基因和构建“计算导向”的知识图谱, 将“遗产基因”智能化重构植入保护与应用中。 韩海燕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K203-39 98 0 荐购
4112 文化育人:中国文化数字化战略前沿研究 本书是一本论文集。数字赋能与文化创意经济, 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本论文集以“新格局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前沿研究”为主题, 聚焦 “一带一路与世界级文旅品牌创意研究, 区域创新极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究, 新兴城市形象描述创意研究, 乡村振兴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四个相关议题, 全面探讨文化创意经济赋能、数字科技创新、文旅产业转型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等内容, 通过遴选国内外一批重要学术机构和学者最新学术报告, 形成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合集。 王立新, 徐方正主编 九州出版社 K203-39 88 0 荐购
4113 不一样的历史与文化 本书内容: “校长杂谈”是知识科普类节目, 涵盖哲学、教育、管理、历史、文学、经济、政治、医学、法律、社会学等各个学科, 由徐九庆博士主讲, 希望让观众用最简力的方式碰触各类知识的精髓, 进入一个又一个迥异又奇妙的精神世界。本书为历史文化特辑, 整理自2022年2月至2024年4月抖音及视频号“徐九庆”校长杂谈栏目部分视频。 徐九庆著 三晋出版社 K203-49 68 0 荐购
4114 中华文化通识 本书在探寻中华文化的文化发源、形成动因的基础上, 本书系统就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与宗教、礼仪文化、文学文化、书画艺术文化、传统戏曲与舞蹈文化、传统工艺文化、传统建筑文化、民俗节令、社会生活、名人文化与地域文化, 以及中国近现代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详细阐析。全书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图文并茂, 是一本关于中华文化的科学著作, 有助于读者全面系统了解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精神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树立文化自信。 纪敏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 K203-49 48 0 荐购
4115 中华文化表意学习法 本书以写意书法创作为线索, 在阐释中国传统书法、汉字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索汉字书写、传统书法艺术与现代理念的融合, 以期挖掘汉字书的现实意义, 倡导汉字书写, 从而深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意义。 王历荣, 陈湘舸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K203-49 29.8 0 荐购
4116 中国文明新论 本书共四编, 内容包括: 我们的文明史意识; 大秦帝国: 中国统一文明的正源; 战国之兴亡反思: 新六国论; 战国人物论。 孙皓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K203-53 85 0 荐购
4117 史记 本书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 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 前后经历了14年, 才得以完成。 (西汉) 司马迁著 中国书店 K204.2 55 0 荐购
4118 傅斯年论历史 本书包括《史学方法导论》和《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两大部分, 并附《性命古训辩证》。《史学方法导论》, 实际为《史学方法导论: 傅斯年史学文辑》, 收录了斯1918-1941年关问题研究的十三篇学术文章, 完全代表了傅斯年提出的“史学即是史料学”的命题, 是这种治史原则的完整体现, 当年影响巨大, 人称傅斯年开创了“史料学派”。《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是傅斯年生前未能完成的一部中国古代史专著, 虽为残稿, 但学术地位及学术影响巨大。此两种讲义为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必读经典。 傅斯年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K207 128 0 荐购
4119 早期中国共同体:社会学视角的地缘血缘研究 本书从早期中国共同体入手, 研究中国社区的历史基质, 将田野收集的居住史与田野考古的地层史相互比对, 尝试描绘解释长时段共同体变迁的图景。与殷族的血缘共同体社会不同, 同一时期的先周聚落形成以血缘共同体为中心, 以外来多族群为两翼的“差序格局”。商灭周立后, 周人放弃入“兆域”族葬转而与殷移民共葬, 形成了非血缘家庭间的, 因生产分工划分的多个“地缘共同体”。周灭后, 周原遗址一直有居住史, 但族群却不相互接续。 卢尧选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K207 88 0 荐购
4120 中国社会史论 本书为历史学家、社会史学家熊得山先生遗著, 曾经作者挚友胡鄂公、李达、钱纳水等传阅, 识者誉为该作者心血之结晶, 李达为之作长篇序言。全书以科学史观为理论指导, 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解释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并充分利用考古学资料论证。其对中国原始社会形态的描述、对中国历史分期的论述、对中国社会长期迟滞原因的探讨, 多具新义。该书存绪论及正文四编共九章, 其关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结构的剖解, 至今仍闪烁着理论的鲜活, 具先见性和前瞻性。对于治中国史、社会史、史学史的研究者, 对于广大文史爱好者, 皆备重要的参考和启示意义。 熊得山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K207 98 0 荐购
页码:206/289页  每页: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