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1 |
|
印象手记:法门珍宝 |
本书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两千多件文物中, 精选62件馆藏精品, 以文物类别、博物馆陈列为主线顺序, 展现千年之前大唐社会的文明与风韵。全书分为金银宝器、琉璃器皿、唐秘色瓷、丝绸服饰四章。 |
赵峰著 |
西安地图出版社 |
K873.414 |
128 |
0 |
荐购
|
| 1122 |
|
通宝中国:古币背后的治理逻辑和百姓生活 |
本书作者多年来悉心探寻货币背后隐藏的历史叙事与金融史料中的逸趣横生, 借助开元通宝的雄浑壮丽、乾隆通宝的细腻雅致及“袁大头”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 引领当代人穿越时空的长廊, 直观且深切地把握历史的跳动, 体悟其背后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本书精心架构为三大篇章: 货币中的经济走向、货币中的政治思量、货币中的历史风云。全书勾勒出一幅简明扼要的中国货币通史画卷, 深入挖掘并展现了货币世界中丰富多彩的个案, 传播了引人入胜的趣味知识, 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关于货币的全方位探索之旅。 |
杨津涛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K875.64 |
85 |
0 |
荐购
|
| 1123 |
|
黄天树甲骨学论集续编 |
本书收入黄天树教授近年撰写的甲骨学论文39篇。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甲骨文字考释、甲骨虚词研究、甲骨语法研究、非王卜辞研究、甲骨占卜学、甲骨文献学、序言以及有关甲骨学的杂文等。这些论文既体现作者近年研究甲骨学的新成果, 也能展现学术界关于甲骨学研究的最新动态。编辑文集时如需对原文作出补正或帮助, 则采用在相应位置加“编按”的方式处理, 交代新的信息。 |
黄天树著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K877.14-53 |
138 |
0 |
荐购
|
| 1124 |
|
观石读史 |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观石读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介绍观史读史的意义; 石刻文化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 石刻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如何对石刻进行非文本解读; 如何对石刻文化进行品头评足; 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石刻文化的精髓等。下编为观石读史实践探索案例, 主要选择一些典型的石刻, 以专题的方式探索对其进行解读及运用的方法, 认识石刻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主要内容包括石刻与宗谱; 石刻所反映的传统乡村社会; 石刻中的民族交融; 商业会馆石刻的历史价值; 石刻文献与区域社会变迁; 抗战石刻中的民族精神; 碑刻在新经济史学中的运用; 越南河内文庙进士碑与科举考试等。 |
本书编写组编著 |
研究出版社 |
K877.404 |
58 |
0 |
荐购
|
| 1125 |
|
从长干而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历史研究 |
本文通过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方法, 充分利用文献材料和最新考古成果, 对大报恩寺遗址三大发展阶段、五个历史时期、迄今1700余年的历史进行全面梳理, 重点介绍该遗址历史上发生的十次大规模营建活动和七次毁寺之灾, 探讨了该寺屡毁屡建、愈挫愈强的关键因素, 揭示了该地与古都南京命运与共、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
祁海宁著 |
南京出版社 |
K878.64 |
88 |
0 |
荐购
|
| 1126 |
|
龙门石窟北魏造像的西渐:从洛阳到河陇 |
本书主要从主要从河陇地区北魏洛阳时代的石窟遗存、北魏洛阳时代龙门窟龛造像对河陇地区的影响、从洛阳到河陇--都城样式与地方传统3个方面, 系统考察了河陇地区相关北朝石窟, 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勾勒出龙门石窟北朝造像艺术的西渐, 并揭示出北朝佛教石窟艺术样式及其流变的区域性特征。 |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编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K879.234 |
98 |
0 |
荐购
|
| 1127 |
|
龙门石窟北魏造像的北传:从龙门到邺城 |
本书通过系统考察河南境内相关北朝石窟,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勾勒龙门石窟北朝造像艺术的源与流, 并揭示北朝佛教石窟艺术样式及其流变的区域性特征。石窟寺是我国文物资源的重要构成, 是中华文明标示体系的重要标志。本书正是在此背景下的实践产物。研究者亲临石窟调查现场, 探寻石窟特点和价值。 |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编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K879.234 |
98 |
0 |
荐购
|
| 1128 |
|
龙门石窟北魏造像:“龙门模式”的形成 |
本书探讨北魏、唐朝是龙门石窟开凿史上的两次高峰期、繁荣期, 而龙门石窟北魏、唐代窟龛造像所呈现出不同阶段的两种造像风格, 其对周边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故“龙门模式”应包含两个阶段, 即龙门石窟北魏、唐朝的造像风格。北魏“龙门模式”的形成不单受到某一种因素的影响, 而是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编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K879.234 |
98 |
0 |
荐购
|
| 1129 |
|
墓葬壁画水盐运移规律及预防性保护:以半湿润区、半半干旱区为例 |
本书针对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墓葬壁画进行调查分析, 结合壁画的赋存环境, 对出现的盐析病害形式进行成因分析。通过陕西师范大学模拟壁画墓室环境及实验室垂直土柱进行壁画土体水盐运移规律研究。探究基于水-热特征的壁画土体水盐运移过程及相互作用机理, 以期为壁画的修复与保护提供依据。本研究针对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墓葬壁画进行调查分析, 结合壁画的赋存环境, 对出现的盐析病害形式进行成因分析。通过陕西师范大学模拟壁画墓室环境及实验室垂直土柱进行壁画土体水盐运移规律研究。探究基于水-热特征的壁画土体水盐运移过程及相互作用机理, 以期为壁画的修复与保护提供依据。 |
戎岩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K879.414 |
75 |
0 |
荐购
|
| 1130 |
|
地理学与社会发展 |
本书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入手, 结合气候变化、资源分配、环境保护等实际应用, 逐步深入探讨地理学在多领域中的作用, 并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书中每章后设有探究案例, 紧密结合地理学理论与学生的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
李加林主编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K90 |
49.8 |
0 |
荐购
|
| 1131 |
|
现代地理学新探:科学观·应用观·教育观:第2版 |
本书内容讲述作者40多年来, 通过教学与农业实践对地理学持续探索, 萌发若干新思路、新观点: 认为地理学是一门既“独”又“特”的学科, 构建了现代地理学研究范式; 服务社会是地理学生命的根基, 地理学必须成为解决国计民生的利器; 高校地理学教育必须改革创新, 提出培养目标新定位、专业教育新理念和学生素质新内涵, 构建新型高校地理学科。这些观点近年来陆续在课堂、会议、网站和报刋上发表, 获得社会上的反馈。现将这些散在性言论疏理成地理学科学观、地理学应用观、地理学教育观和社会反馈四个部分结集出版, 以集中反映作者对发展现代地理学的新思路、新观点。 |
朱鹤健著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K90 |
158 |
0 |
荐购
|
| 1132 |
|
彝良地理 |
本书借鉴IBOP地理课程的理念和课程内容设置, 结合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从特色鲜明的欠发达县域彝良县出发, 使用中心问题法, 阐述彝良的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变化、人口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城乡变化等, 使用地图、示意图、逻辑框架图和大量精美的实地照片, 以及探究活动、研学活动等, 全面丰富地概括彝良县的乡土地理知识, 注重学习者智力、情感、个人发展、社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 使其获得学习, 工作以及生存于世的各项能力。 |
李琳, 姚萌编著 |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
K927.44 |
70 |
0 |
荐购
|
| 1133 |
|
苍岩山传说、庙会及其非遗文化研究 |
本书以苍岩山庙会为研究对象, 揭示其在传统社会的存废, 对苍岩山传说流演做了系统研究。着力分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和井陉晋剧等与苍岩山传说紧密的关系, 且有意识服务于地方文旅和经济发展, 在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中做出重要探索。进而深入探讨这些非遗文化如何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 在历史中探寻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 讲好中国故事。 |
赵倩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K928.3 |
108 |
0 |
荐购
|
| 1134 |
|
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五 |
本书是《遗珠拾粹 (四卷本)》的延续, 即卷五, 全书是“遗珠拾粹”系列新调研的50个中国古城、古镇、古村的考察报告, 汇集了建筑师、规划师全面深入踏察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 对中国民间社会研究、中国建筑史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有大量的实景照片和测绘图, 对于踏勘、辨别建筑年代类别等专业研究者来说, 极具借鉴作用。本书也是一部生动的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著作,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是一个了解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窗口。 |
阮仪三主编 |
东方出版中心 |
K928.5 |
148 |
0 |
荐购
|
| 1135 |
|
敦煌痛史 |
本书是一部敦煌石窟史、佛教东渐史, 也是一部丝绸之路上的中西交流史, 还是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史, 甚至可以说是国际交往中古史。在漫长的岁月中, 纷纭复杂的历史事实与众多的历史线索归结在这部著作中, 并将其展现得丰韵独特。作者把对敦煌的爱恨都融入文字之中。看似平淡的语言, 阅读时却总能让人感觉到一种情感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那是对我们曾经高度发达的古老文明发自内心的骄傲, 以及对其在近代遭遇到的洗劫的心痛与屈辱,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 可以使读者走进石窟史。 |
冯骥才著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K928.6 |
68 |
0 |
荐购
|
| 1136 |
|
文旅融合下乡村景观基因保护与人居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
本书以文旅融合为切入点, 深入剖析了乡村景观基因的构成要素及保护机制, 创新性地提出了“景观基因保护--人居环境提质”双维协同的乡村治理模式; 通过解构传统村落的空间组织逻辑与生态适应智慧, 构建了基于地域特征的差异化保护策略体系。本书不仅拓展了文化景观保护的理论维度, 也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了兼具文化延续性与生态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 |
吴艳芳著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K928.70 |
78 |
0 |
荐购
|
| 1137 |
|
满天斗星壁上观:中国山西文化古迹探寻记实 |
本书作者以细腻的笔触, 记述了其“发现”、寻找、拍摄散布在山西乡间的古堡、古关、古村、古庙、古战场的过程, 考证了这些古物的前世今身; 同时, 记述了在非常时期, 普通的小人物为保护它们而付出的努力。作者对这类古迹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也是其对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诸如蒲州古城、得胜堡、隋炀帝建汾阳宫、宁化古城、古今做了描述和真实的记录。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本书配有大量精美图片, 形象生动, 可读可看。作者以故事讲述的形式, 用严谨的态度、灵动的笔触、独特的思考, 将三晋大地的遗址遗迹、山川风貌、人文景观等生动再现, 力求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
杨平著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K928.702.5 |
128 |
0 |
荐购
|
| 1138 |
|
导游词模拟讲解实训 |
本书分为导游词基础讲解知识、模拟讲解词实训和附录三个部分组成, 按照导言、学习目标、任务、阶段性考核等环节, 呈现导游解说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将知识与技能具体化、流程化、学训一体, 充分发挥以学习者为主体的作用, 最大限度对接旅游岗位群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 着力提升学习者的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新实践等核心素养, 帮助学习者形成岗位专项特长, 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
主编陈碧华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K928.9 |
78 |
0 |
荐购
|
| 1139 |
|
印度尼西亚概论 |
本书以区域国别史的视角全面介绍印度尼西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概况, 分为四编十五章。具体包括印尼人的起源、人口与分布, 地理形成与生态《印度尼西亚概论》是“筑黔”国际战略、绿色治理与区域国别“教学-科研”互构丛书中的一本, 以区域国别史的视角全面介绍印度尼西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概况, 分为四编十五章。各部分内容详略得当, 有助于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印度尼西亚, 具体包括印度尼西亚人的起源、人口与分布, 地理形成与生态环境, 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分布, 经济支柱产业等方面的内容。本书适合高校人类学、政治学、区域国别史专家学者与学生, 以及对印度尼西亚感兴趣的各界人士阅读。环境, 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分布, 经济支柱产业等方面的内容。本书适合高校人类学、政治学、区域国别史专家学者与学生, 以及对印度尼西亚感兴趣的各界人士阅读。 |
唐欢编著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K934.2 |
78 |
0 |
荐购
|
| 1140 |
|
历史视野中的科学与技术 |
本书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若干重要问题,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系统梳理了科技发展的重大事件与关键人物。每章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科技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旨在为读者提供从历史视角认识和把握科技发展的独特见解。 |
张柏春著 |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N091 |
49.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