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41 |
|
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纵横谈 |
本书稿首次聚焦高校中文系专业课程“中国古代文论”(或“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立足于多年课堂教学实践, 选择“纵”与“横”两大维度, 分别从教材、课堂、教师、学生等多个层面展开教学研究, 以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善课程教学成效、增强学生能力水平, 旨在当前教育大变革时代探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理念。书稿对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展开立体和多维度的探究, 在国内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典范性及可操作性。 |
邓心强著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I206.2 |
99 |
0 |
荐购
|
| 3142 |
|
中国传统文论与核心价值观创造性转化及发展研究 |
本书主要从五个维度展开: 前沿追踪、典籍研读、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核心价值观涵育与文化自信建构、其余相关话题思考。通过跨学科研究推动学术创新, 一方面在“对话”中开拓当前中国传统文论研究的新空间; 另一方面寻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研究阐发来激活传统, 引导国人关注中国古代集部“诗文评”, 也使“沉睡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 使其为当前民族复兴、文化强国建设贡献资源。 |
邓心强著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I206.2 |
99 |
0 |
荐购
|
| 3143 |
|
文学经典鉴赏:楚辞名篇 |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离骚、九歌·东皇太一、九歌·云中君、九歌·湘君等。 |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I206.2 |
48 |
0 |
荐购
|
| 3144 |
|
文学经典鉴赏:诗经三百篇 |
本书是在旧版《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一书基础上做的升级改造产品, 是新改造的“文学经典鉴赏”系列丛书之一。“文学经典鉴赏”系列旨在对中国文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文学经典著作进行饶有趣味的赏析, 以求帮助现代人从众多优秀的古代文学经典中获得美好的阅读体验, 汲取丰富的人生智慧。《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流传的305篇诗歌, 被誉为是中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之一, 对后世中国文学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本书收入《诗经》所有篇目计305篇, 由古典文学名家逐篇解析思想艺术特色, 帮助读者领略诗经特有的赋、比、兴手法, 体会其生动的描写、朴素优美的语言以及丰富的艺术感染力。是一本适合中等文化程度以上读者阅读的古典文学读物。 |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I206.2 |
88 |
0 |
荐购
|
| 3145 |
|
光启人文论丛:六 |
本书收录了上海师范大学中文学科本科生发表的优秀论文17篇。包括对中国古代到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进行语言学分析和研究, 内容涵盖古代文学作品、俗语、方言等方面, 从文字、语言、音韵等角度对不同主题作品进行了分析, 内容丰富、行文规范, 遵守学术规范, 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本书稿代表了上海师范大学中文学科人才培养的成果, 可以使我们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
主编查清华 |
中西书局 |
I206.2-53 |
148 |
0 |
荐购
|
| 3146 |
|
传统文化内涵中的伦理悖论探析:以明清文学为例 |
本书由伦理悖论概述、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结构和伦理框架、明清文学名著中的出世思想、儒学的伦理悖论与明清文学、女性悲情、儒家伦理的悲剧、集权社会等7个部分组成, 该书以明清文学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及传统文化内涵的根源, 指出了伦理悖论的成因、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
陈了编著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I206.4 |
65 |
0 |
荐购
|
| 3147 |
|
寻找文学的新可能 |
本书是杨庆祥的文学评论集。作者分别对蒋一谈、徐则臣、李敬泽、老村、文珍等九位名家进行访谈, 讨论《透明》《耶路撒冷》《致理想读者》《自然集》《骚土》《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帅旦》《平行蚀》《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等九部作品的时代意义, 及作者如何在大时代背景下写作出来的作品。其中与徐则臣讨论“文学如何走向世界”, 与李敬泽讨论“文学评论家的修养”, 作者希望广大写作者能从这些作品中吸取写作的经验、构思等。同时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当下文学作品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对文学发展表示出极大的热忱。 |
杨庆祥著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I206.5 |
69.8 |
0 |
荐购
|
| 3148 |
|
近代变革与文学转型 |
本书收集了作者学术成熟时期极具分量的研究成果, 对中国鸦片战争时期至五四时期文学思潮、流派、代表性作家、代表性作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尤其是在中国近代学术和文学作为现代化转捩关键的诸多表现和上溯下沿方面用力甚勤。 |
关爱和著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I206.5 |
98 |
0 |
荐购
|
| 3149 |
|
文学写作与历史想象 |
本书是杨庆祥编著的文学评论集, 内容分为三辑, 第一辑通过对《天香》《四书》等书的品读和思考, 讨论文学写作与历史主体之间的互建关系, 尤其是小资产阶级主体在当下写作中的迁延和新变, 这是本书的重点。第二辑是一组作家作品评论, 通过对韩寒和韩少功等作家作品的思考, 强调写作的现场感和当下性, 作者认为“任何真正有效的文学--以那些伟大的经典标准来看--都内蕴了丰富的历史和自我”, 强调“80后”作家的写作应该寻找到自我和真正地、深入地了解历史。辑三是关于文学史观和批评观的几篇文章和访谈。作者通过这些文章去积极探寻当代文学的构思、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 |
杨庆祥著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I206.5 |
42 |
0 |
荐购
|
| 3150 |
|
局势中的文学 |
本书内容包括: 在“大历史”中建构“文学史”--关于“重返80年代文学”, 如何理解“重写文学史”的“历史性”。审美原则、叙事体式和文学史的“权力”--再谈“重写文学史”等。 |
杨庆祥著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I206.5 |
58 |
0 |
荐购
|
| 3151 |
|
中国百年学术与文学 |
本书是作者最新论著的结集, 均为近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少见的力作, 收录了《中国文学的“世纪之变”》《文化自信与中国现代学术百年》《中国近代文学研究: 建立学科自信和学术话语体系》等极具分量的文章。 |
关爱和著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I206.5-53 |
88 |
0 |
荐购
|
| 3152 |
|
新学衡:新文化运动的异途 |
本书继袭南京大学历史上学衡派“论究学术, 阐求真理, 昌明国粹, 融化新知”的宗旨,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异途”, 本书主要有以下几个栏目: (1) 特邀演讲; (2) 学衡故事; (3) 中西文化; (4) 世纪回眸; (5) 南雍艺海; (6) 学林回声; 各栏目分别收集相关学者的论文、研究和讲演等, 汇集成册, 力求从多方面、多角度, 生动展示当今时代融汇东西的学术研究视野和研究成果, 彰显学术风范, 博采众家之长, 是学衡派精神的延续和深化。 |
主编朱庆葆, 孙江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I206.6 |
50 |
0 |
荐购
|
| 3153 |
|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十五卷 |
本书稿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 张光芒教授主编, 主要收录的学术论文内容是反映近期国内学界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成果, 以及学者们对现当代文学的思考。书稿中共收录论文近20篇, 按照论文涉及的主题可以分为: 现代论坛、文学史透视、文学现场、当代文化与戏剧研究、学术动态、博士论文选粹、文学与文化等研究专题。这些论文的作者多为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学者、教授, 或在校博士生。全书稿学术性较强,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主编胡星亮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I206.6 |
60 |
0 |
荐购
|
| 3154 |
|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探索 |
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而且每一个阶段的现代文学都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面貌。本书着重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情况, 主要内容有六章, 以时间为线索, 分别对五四时期、“左联”前后、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时期、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本书注重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联系, 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与作品, 力图通过相关的创作实践来展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历程。 |
康静, 吴文静著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I206.6 |
76 |
0 |
荐购
|
| 3155 |
|
中日现代文学关系史论 |
本书原题“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 是作者写作于1990年代初期的博士论文, 也是一部全面系统地对中日现代文学关系史与比较研究的著作。全书运用比较文学的观念与方法, 分”思潮比较论””流派比较论””文论比较论””创作比较论”四个方面 (四章), 使用每章均为七节的对称均衡的布局结构, 以点带面、连点成线, 从不同侧面对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关联做了深入的比较分析, 发现并解答了中日现代文学关系史上的一系列重要课题, 指出了日本文学在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形成了关于中日现代文学关联性的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本书曾在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次对旧版发现的差错加以改正之外, 局部稍有修改, 补充若干脚注。 |
王向远著 |
九州出版社 |
I206.6 |
99 |
0 |
荐购
|
| 3156 |
|
中国新文学的多元审美选择 |
本书稿是该研究中心王爱松教授的个人学术论文自选集, 通过梳理中国新文学的多元审美选择, 探讨中国新文学发生发展的轨迹和规律。主要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如京海派论争与南北文化差异、出版制度与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伤痕文学研究等; 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如张贤亮、王朔、王蒙、张炜、李锐等; 文学叙事研究, 如新潮小说的历史叙事、军事文学的形态、互文性与中国当代小说。 |
王爱松著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I206.6 |
88 |
0 |
荐购
|
| 3157 |
|
似远行近:万平近自选集 |
本书收录万平近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 全书按照内容分为三个专辑。第一辑为林语堂研究, 第二辑为老舍研究, 第三辑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及重要作家研究。从中可窥作者在现代文学研究的治学脉络, 也对相关研究者有一定参考价值。 |
万平近著 |
江苏大学出版社 |
I206.6 |
60 |
0 |
荐购
|
| 3158 |
|
从批评到文本: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方法透视 |
本书分上下两编, 共16章。上编9章, 是对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的理论方法的剖析和透视, 梳理了近40年来文学批评研究的历程, 剖析了朦胧诗、方法论、主体论、本体论、寻根文学、女性主义文学等文学现象讨论中的理论观念和方法, 并对传统谱系学、后现代谱系学在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进行了透视分析; 下编7章, 则是对王国维、钱玄同、鲁迅、徐訏、毕飞宇、葛亮、李应该7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人事交往、编辑生涯、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的考证、研究和评价。 |
张慎著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I206.6 |
95 |
0 |
荐购
|
| 3159 |
|
陈三立陈寅恪研究 |
本书是作者关于陈三立、陈寅恪研究的最新论文结集。其中陈三立诗文创作研究、陈寅恪的学术取向及文学研究等专题, 都结合了人物生平、时代风气和学术发展, 突出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特别是陈寅恪学术独立的意义是对现代学术体系建设的民族本位立场等阐述, 对文学现代化进程贡献的挖掘和评述。 |
关爱和著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I206.6 |
88 |
0 |
荐购
|
| 3160 |
|
大地上的长恋:张炜创作评传 |
本书立足张炜文学生命历程的探索、创作思想和艺术特征的理性辨析, 坚持作者的写作宗旨--还原真实的张炜, 呈现了张炜作品对文学生命历程、人生和文学立场、社会背景等所进行的本真性还原。本书从张炜各类创作的内容以及其中人物形象出发思考、剖析张炜创作的背景、动力、信念等等, 包含丰富的理性分析以及感性情思。 |
李恒昌著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I206.7 |
55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