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订目录:特价251010(8079条)记录数:20返回征订目录
题名 摘要 责任者 出版信息 分类号 价格 荐购人数 荐购
3161 九十年代小说中的社会启蒙主题研究 本书是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的学术成果之一, 是一本现当代文学批评方面的学术专著。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迥异于80年代的风格趋向, 形成了多元、“无名”的新格局。作者深入分析该时代背景下, 小说创作的其基本取向是消解主流与传统, 解构价值与意义, 走向世俗化、商业化。其中, 启蒙主题也经历了转折与动荡, 对它的放逐与坚守, 成为反映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一个侧面。 袁文卓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I206.7 88 0 荐购
3162 当代安徽文学创作研究 本书以多维的视角, 散点透视当代文学皖军的创作, 既关注像严阵、梁小斌、刘克等老一代作家的创作, 也关注像季宇、许辉、许春樵、陈先发、赵焰、李国彬、洪放、余同友、潘小平、陈斌先、李凤群等当代安徽作家的中坚力量, 亦关注大头马等新生代作家的渐露锋芒。本书以当代安徽作家创作的现场性、当下性、地域性呈现当代文学皖军创作的审美风貌, 响应文学皖军再崛起的时代询唤。 陈振华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I206.7 95 0 荐购
3163 废名简论 本书共分四章, 第一章首先确认废名另类的文学书写所彰显的特异的人文姿态。第二章主要对废名的佛学思想予以解读。第三章主要探讨废名的儒学思想。第四章主要阐释废名的美学思想。 谢锡文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 I206.7 93 0 荐购
3164 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话语系统研究 本书是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文学的话语系统的研究, 从“话语”层面分析和讨论了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的基本面貌全书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讨论了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解构思潮、消费文化等话语形态之间的深刻关系; 下部分主要分析了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以主题学方式呈现的话语形态。 王侃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I206.7 65 0 荐购
3165 独特的“煤味”:中国煤矿文学论稿 本书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课题项目成果, 全书共分五章: 煤矿文学综论、煤矿文学主题创作论、煤矿文学审美艺术论、煤矿文学创作机制论、煤矿文学发展策略论。作者以上述几方面为脉络, 对中国煤矿文学发展状况、艺术特征、行业特征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进行系统论析; 深入阐释了煤矿文学对煤矿人在生存苦难中坚忍抗争精神的书写和特色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述了煤矿文学对中国煤矿产业文化建设与中国当代文学建构的重要意义; 并从行业体制机制与时代文化语境内外两方面, 分析了中国煤矿文学发展走向, 探讨煤矿文学在新的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发展策略。 赵蕾著 应急管理出版社 I206.7 48 0 荐购
3166 基于语料库的英文版《中国文学》(1951-1966) 作品英译研究 本书运用语料库方法研究了《中国文学》英文版 (1951-1966) 作品的英译。研究系统地揭示了唐笙、喻璠琴、路易·艾黎等翻译家的英译风格、翻译策略和技巧; 从文本内和文本外两个途径全面而具体地重构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翻译规范, 明确阐述了当时的翻译规范的具体内容; 通过语料库在词汇、词块、句法、语篇等层面的变量检索和统计, 呈现了《中国文学》英译作品的典型语言特征, 揭示了翻译英语典型特征背后的深层动因。本书总结了优秀译者英译作品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 丰富了汉英翻译研究的内容,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也很有借鉴价值。 韩江洪, 汪晓莉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I206.7 85 0 荐购
3167 林语堂英文著译中的文化自信研究 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是绪论, 主要介绍本书选题的价值, 叙述研究内容、研究基础、国内外研究状况, 阐明本书的学术创新点, 简要叙述其思维框架与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林语堂的文化自信观的基础。第三章分析了林语堂爱国的战斗精神。第四章分析了林语堂的创作与西方哲人创作的相似性。第五章分析了林语堂著译中的语言“万花筒”。第六章分析了林语堂作品中展现的中西方艺术互补性。第七章分析了林语堂文化自信的影响。第八章是结语, 对全书进行总结, 归纳从“文化自信”角度研究林语堂的跨文化传播可以取得哪些新的认识; 小结当代需要林语堂, 研究他的时代意义。 王绍舫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 I206.7 80 0 荐购
3168 陈忠实研究论集 本论集收集了当下对陈忠实文学作品《白鹿原》的研究, 从叙事结构创作观念与方向、美学价值以及生命本体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与论述, 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冯希哲, 张志昌编 西安出版社 I206.7-53 158 0 荐购
3169 文学经典意识与明代诗学 本书以明代诗学为研究对象, 属中国古典诗学研究课题。本书认为明代诗学是在文学经典意识支配之下展开与发展的。本书以文学经典意识为切入点, 主要从两条线索对明代诗学展开研究。第一条是诗学发展逻辑线索, 研究中国古典诗学发展至明代为何发生了转向, 明代诗学在文学经典意识之下如何展开与发展, 及在明代诗学发展过程中文学经典意识是如何深化并成熟的; 第二条是论争辩难线索, 研究明代诗学如何在论争中深入发展及明人文学经典意识的明晰与深化。所以,“明代诗学”与“文学经典意识”的发展是互为因果, 密不可分的, 这也造就了明代诗学在中国古典诗学中的地位与独特样态。 闫霞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I207.2 95 0 荐购
3170 探索与欣赏:唐诗宋词研究 本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对唐诗进行研究。首先为总括, 对唐诗的文化环境、总体状况和美学特征等进行了研究。接着以时间发展为顺序, 分别研究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五个阶段的诗歌特色。下篇对宋词进行研究。其中, 首先对宋词的总体状况进行分析, 包括宋词形成的文化背景、发展状况与艺术审美特征。然后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 对各个时期的宋词创作情况进行了研究。总体来说, 本书以历史发展为顺序, 对唐诗、宋词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 重点探讨了各自的审美特点, 尤其是从文化意蕴的层面对唐诗、宋词的美进行了阐释,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马莉, 姚俊丽著 中国商业出版社 I207.2 82 0 荐购
3171 诗词会意:全新修订版 本书是周汝昌先生撰写的一部讲解中国最美古诗词、谈论中国文化的著作, 所赏析的作品, 不遵循固有的文学史模式, 而是以个体鉴赏为立足点, 如说秦观、说柳永、说李清照、说晏殊等, 同时, 还兼顾内容的难易程度、读者的接受水平及阅读兴趣, 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字、对联等优秀文化做了细致深入的评点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这本书更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古诗词, 还看到了一代大师周汝昌先生对我国古典诗词、文字、对联等优秀文化的热爱, 并冀望其发扬光大为更多人所喜爱的深心苦志。 周汝昌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I207.2 65 0 荐购
3172 古诗词中的绝美情书:邂逅古诗词里最美的爱情 本书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 精选30余首最为深情之作, 在赏析的同时从独特的视角, 用浪漫的文笔生动、完整地讲述每首古诗词背后发生的爱情故事。陆游与唐琬、苏轼与王朝云、曹丕与郭氏、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一段段悲欢离合, 一幕幕旷世之恋不断上演, 两情相悦或缠绵悱恻, 相守于红尘或相忘于江湖。虽历经千年时光, 这些诗句依然鲜活地呈现着爱情最初的模样。现在翻开这本书, 让在现代生活中忙碌的我们回到那个书信很慢, 车马很远, 爱情却熠熠发光的年代。只愿相爱过的人, 在彼此的心里永远是最初的模样。 卿一编著 长江出版社 I207.2 48 0 荐购
3173 诗词文本细读举例 本书是中国古代诗词文本解读、鉴赏与论析之作。本书略仿古人著书之意, 将前后两个部分的内容分为内外两篇。内篇为“诗词文本细读举例”, 一共有八章。与一般流于通俗的文学鉴赏文章有所不同, 本书选择若干诗词名篇加以详细解读和论析, 主要内容涉及《诗经》、魏晋诗歌和唐五代诗词。外篇是与文本解读有关的一些文章。后一部分的内容是对前一部分的补充, 是内篇的“延伸阅读”。两个部分互相补充, 能更好地体现解读文本的一些特点。 王朝华著 九州出版社 I207.2 59 0 荐购
3174 诗词文曲鉴赏:元曲 本书收录元代代表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包括散曲和杂剧选段, 计八十余篇, 旨在介绍元曲的精华, 力求体现元曲不同于唐诗、宋词的庶民化、世俗化的风格, 展现元代市民生活的千姿百态。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I207.2 25 0 荐购
3175 中国韵文史 本书分诗歌、词曲上下两篇。上篇以《诗三百篇》《楚辞》、乐府诗、五七言古近体诗、唐宋元明清诗等为一系, 下篇始于词曲兴起, 止于清词之衰敝。 龙榆生著 古吴轩出版社 I207.209 65 0 荐购
3176 古诗流变 本书作者为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业教授。书稿以我国古代各个不同时期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为文本分析基础, 从体例流变、语言特征、韵律变化、创作思想等多个角度, 将古诗历经的不同历史时段划分为萌芽、奠基、嬗变、繁荣、转折、蜕变、终结、裂变和温习九个过程, 对它们进行了独特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 并作出了新颖独特、系统严谨的论述、赏析和解读。 王波平著 新华出版社 I207.209 98 0 荐购
3177 趋同与歧异:四十年代中国新诗“命运”主题研究 本书属于中国新诗方向的专著。首先从传统的继承、时代的召唤两方面梳理了“命运”主题的存在基点, 然后由三大创作群体的生成进入对其“命运”主题的多样表现的整体描述; 作为书稿的主体部分的二三章, 首先对“命运”主题的三大意象群 (“太阳”意象群、“土地”意象群、“黑夜”意象群) 的内涵进行逐个分析, 然后寻找“命运”主题在艺术表达形式方面的差异, 再对“命运”主题所负载的的精神内涵进行了剖析。最后是对四十年代新诗“命运”主题的新诗史乃至文学史层面的整体反思, 并对该主题的影响以及流变进行了探讨。 杨玉霞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I207.22 59 0 荐购
3178 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系年:1682-1702 本书时间范围以清康熙二十一年 (1682) 为上限, 康熙四十一年 (1702) 为下限, 历时21年, 收录《燕行录》作品39种, 以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本事及创作时间为重点考察内容, 通过对以使臣为媒介的中朝诗歌交流实况的系统考察, 透视清代中朝文化交流风貌。本书所言“朝鲜”, 指朝鲜半岛自1392年由太祖李成桂建立, 至1896年高宗李熙宣布独立这一段历史时期, 史称朝鲜王朝, 与古朝鲜、整个朝鲜时期及当今朝鲜国家相区别。本书所录朝鲜文士的诗歌、日记等皆为汉诗、汉文作品, 非汉语创作 (如以朝鲜谚文撰写的歌辞、时调等) 的作品不在本书收录范围。 谷小溪, 刘海玲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 I207.22 99 0 荐购
3179 史诗文化的教育传承与数字化保护研究 本书以教育学、文化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观点为指导, 采用史论结合、以史为鉴的史学思维方式, 分析了蒙古英雄史诗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主要内容与表演形式; 运用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 了解蒙古民族的群体特征以及所依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通过问卷调查法从现有史诗艺术形式中掌握年轻一代受众群体对蒙古英雄史诗文化的认知, 概括了蒙古英雄史诗文化传承的实态, 找到传承困境所在。 包莹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I207.22 89 0 荐购
3180 吴兴华诗艺研究 吴兴华的新诗融合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汉语言文字的特质和西洋诗歌的形式,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现代转化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本书首先按诗体来分, 将吴兴华诗分为新绝句、新古风、新歌行体、十四行体、素体诗、其余诗体六类, 各选代表作若干首进行注释、解析, 而后从主题、意象、形式、语言四方面研究吴兴华的诗歌技法, 以期对吴兴华诗歌成就作出较为客观完整的评价。 柳伟平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I207.22 93 0 荐购
页码:159/289页  每页: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