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1 |
|
走向新的审美实践:伊格尔顿政治批评理论研究 |
本书论述了伊格尔顿政治批评理论的基本内涵、发展逻辑、表现形式、理论价值及发展走向, 并将其意识形态论、宗教伦理观、文化批评实践、解构思维等纳入其中, 由此形成一套阐释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的逻辑体系。从学理层面梳理伊格尔顿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政治批评的问题意识、实践方法及理论创新, 总结其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理论形态, 展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部演化及其与多种理论的交锋。 |
程露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G0 |
98 |
0 |
荐购
|
| 462 |
|
中西跨文化常用语词典 |
本书是专业性较强的工具书, 从跨文化的视野比较中西语言中的词语, 阐述现代汉语100余个关键词在西方古代文化中的词源、这些词语背后的思想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 包括相关词语的古希伯来语、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词根以及这些词语在中世纪和近代西方语言的发展演变, 并从17世纪以来进入汉语语境的过程。词语的文化交流研究涉及翻译史、词典编写史、文化传播史以及哲学思想交流史。 |
(奥) 雷立柏著 |
东方出版中心 |
G04-61 |
85 |
0 |
荐购
|
| 463 |
|
政府融媒体产品传播创新研究 |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①梳理政务融媒体产品发展的背景, 从媒介变革、政治传播要素变化及传播环境风险角度解析政府融媒体产品兴起的动因与条件。②通过相关理论梳理, 界定政府融媒体产品的概念, 并基于现状进行产品理想类型的划分与分析。③主要基于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内容分析三种研究方法, 并部分借鉴文化研究的思路, 深入解析政府融媒体产品的内容结构, 明确政府融媒体产品的传播机制和影响路径, 洞悉其在政府信息公开、形象塑造、危机公关等方面的功能, 提出基于政府融媒体产品的政治传播新模式, 并开展受众研究。④细化政府融媒体产品的应用场景, 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
贾哲敏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G114 |
95 |
0 |
荐购
|
| 464 |
|
跨文化研究论丛:第11辑 |
本书为跨文化研究论文集, 发表国内外有关跨文化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成果, 旨在为跨文化研究搭建学术平台, 汇集学术资源, 推动中国的跨文化研究不断深入, 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跨文化理论, 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实际问题。本书含有”跨文化教育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跨文化商务沟通””跨文化传播研究”?”跨文化翻译研究””跨文化管理研究””比较文化研究””国际学术前沿””新书评介”等栏目。每个栏目收录了1-2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 |
马海良主编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G115-53 |
58 |
0 |
荐购
|
| 465 |
|
数字文旅概论 |
本书围绕数字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和新场景, 构建以旅游管理学科为核心、信息技术为支撑,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逻辑框架与知识体系。总体分为四篇, 分别为数字文旅概述篇、数字文旅策划篇、数字文旅管理运营篇和数字文旅营销推广篇。数字文旅概述篇主要对数字文旅的概念内涵、特征和基本理论进行系统诠释, 构建整体知识框架; 数字文旅策划篇主要以数字技术与文旅融合的创意策划为核心内容, 阐述数字文旅创新创意的核心理论与技术方法, 结合文博场馆、旅游景区、节事活动、文创产品等场景与案例, 重点探讨数字文旅产品与体验场景的创意策划。 |
余意峰, 邱海莲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G124 |
44.7 |
0 |
荐购
|
| 466 |
|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叙事体系 |
本书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作为一种交流对话,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从“如何抓好故事的叙事”这一角度出发, 有针对性提出叙事语境、叙事背景、叙事内容、叙事方式, 形成整个叙事体系, 更好地获取叙事成效, 即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思想理论、形势背景、传播历程、文化重塑、协作机制、评估体系等方面展开, 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多元化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解决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为什么传播”“传播什么”“怎么传播”的问题。 |
张彩云著 |
九州出版社 |
G125 |
82 |
0 |
荐购
|
| 467 |
|
津派文化研究:第一辑 |
本书是一部在天津市委宣传部指导下, 由天津社会科学院津派文化研究中心精心打造, 汇聚众多专家学者智慧结晶的学术集刊。全书佳作众多, 从文明交流互鉴到津派文化各方面展开探讨。涵盖历史街区、文旅赋能、历史地位、性别视域等研究, 还有“非遗”、博物馆文化及精英群体影响等多视角内容。本书将有力推动津派文化研究走深走实, 为传承赓续城市文脉、展现天津现代化新风貌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也为学界及对天津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呈上全面且深入的研究资料, 助力人们更好地了解津派文化, 促进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
津派文化研究中心编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G127.21 |
68 |
0 |
荐购
|
| 468 |
|
沈阳城市文化艺术资源传播管理研究 |
本书以沈阳城市文化艺术资源传播管理为研究对象, 阐述了研究缘起, 分析了沈阳城市文化艺术资源传播管理的现状, 其中包括政策、模式、体系、内容、渠道、成果等方面的现状, 探讨了市场化发展、城市旅游产业化、展会需求及技术创新能力带来的积极影响, 并指出了面临的挑战, 如文化艺术资源需求及竞争力方面的问题, 论述了传播管理的功能及价值, 剖析了存在的不足, 包括传播技术、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层面, 最后探讨了传播管理的策略及展望, 强调了创新管理的重要性及把握发展进程与社会价值统一的重要性。 |
党维波著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G127.311 |
69 |
0 |
荐购
|
| 469 |
|
冰雪纪行:哈尔滨冰雪文化的民族志研究 |
本书以哈尔滨冰雪节庆活动为研究对象, 从文化表演的角度出发, 梳理了冰雪文化的历史演变、当代重构以及文化传承问题, 探讨了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历史与现代发展, 揭示了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书中详细分析了冰雪文化的起源、演变以及与当地民众生活的紧密联系, 特别是在政府推动下, 如何成为全球知名的文化盛事。 |
佟彤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G127.351 |
95 |
0 |
荐购
|
| 470 |
|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 |
本书全面回顾了2024年上海文化产业取得的显著成就, 特别是文学产业在培育新生力量、释放文化创意、提升综合竞争力及国际影响力方面的辉煌表现。书稿深入探讨了数字文化产业的新场景、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服务中心的高效运营, 以及数字文创与元宇宙作为新兴领域的前沿引领作用, 展现了上海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强大生态与丰富底蕴。同时, 书稿对上海文学产业的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刻洞察, 为提升城市软实力提供了宝贵参考。 |
郑崇选主编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G127.51 |
98 |
0 |
荐购
|
| 471 |
|
上海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25 |
本书聚焦文化元素和科技融合的新时代下的中国文旅产品的国际化传播; 关注富有特色的文化元素在新文化业态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注重对国际文化交流史的回顾并致力于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世界文学关系方面, 通过中法建交60年的纪念活动、莎士比亚诗歌在中国传播、中国戏剧舞台上的外国名作改编等回溯中外文化交流史迹。此外, 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等问题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如展现台湾文化人在上海的旅行、生活与写作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现代文学视野下的澳门形象建构及香港打造“盛事之都”的现状分析与路径思考等, 以全新视域展现新时代港澳发展的新气象。 |
郑崇选主编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G127.51 |
98 |
0 |
荐购
|
| 472 |
|
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25 |
本书分“总报告”“重点关注”和“比较借鉴”三个模块, 聚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的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全面考察文化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关键问题, 并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作好规划。“总报告”高屋建瓴概述了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上海, 在各方面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果, 同时也注意到了某些方面仍有改进、提升的空间, 以更好地呈现具有中国特色、上海风情的国际文化大都市。“重点关注”在充分肯定近年来城市文化建设的有效成果的基础上, 更注重深挖城市历史文化, 并与当下潮流趋势融合, 关注城市不同类型的IP的塑造及发展。 |
郑崇选主编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G127.51 |
98 |
0 |
荐购
|
| 473 |
|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25 |
本书汇聚上一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领域的研究成果, 探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背景下, 在上海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既囊括了新空间建设、乡村振兴、事业单位机构重组、融合发展等全国公共文化领域的新近热点, 也凸显了高质量博物馆群建设、延时服务、数字化建设等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色与成就, 以期为上海为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智力支持。 |
郑崇选主编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G127.51 |
98 |
0 |
荐购
|
| 474 |
|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16辑 |
本书设立如下几个栏目: 网络空间治理, 传播历史、技术与创新, 传播实践研究, 生命传播与媒介研究,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行走的人”暑期跨学科论坛 |
师曾志主编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G2-53 |
99 |
0 |
荐购
|
| 475 |
|
合作智慧与竞争艺术:国际传播的历史、逻辑与价值 |
本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 主要从跨学科理论框架下探讨国际传播的历史、逻辑、价值和期待, 深入分析国际传播的底层结构, 提出了国际传播战略模型、文明突破分析模型、合人类性价值共识等创新性理论观点, 突破了既有的理论框架, 在国际传播学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也为中国理论创新和文化自信贡献了积极力量。本书不仅对国际传播学术研究具有推动作用, 而且对实际工作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可为国际传播顶层设计和具体操作提供有力的参考和支持。 |
李娟著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G206 |
79.8 |
0 |
荐购
|
| 476 |
|
媒介化整合治理:过程及机制研究 |
本书以“数字公共媒介”为切入点, 试图探寻技术赋能下乡村社会再组织化的可能路径。研究的起点源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 在传统治理资源式微、村庄公共性流失的后乡土社会中, 数字技术能否成为弥合裂痕、激活内生力量的催化剂? 当“流动”成为乡村社会的常态, 如何在动态中重建稳定、在离散中凝聚共识? 这些问题既关乎乡村治理的理论创新, 也指向乡村振兴的实践方向。 |
牛耀红著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G206.2 |
85 |
0 |
荐购
|
| 477 |
|
媒体融合与媒体转型 |
本书深入讨论新技术条件下, 媒体融合的本质、目的、方式和效果, 融媒体中心建设和新技术的深层次应用, 可能出现的技术安全和伦理问题, 并提出传媒转型的建设性意见。 |
尤婷婷著 |
读者出版社 |
G206.2 |
68 |
0 |
荐购
|
| 478 |
|
媒介、文化与身份叙事 |
本书深入探讨了媒介、文化与个体或群体社会身份构建间的动态关系, 从传播学、社会学及历史学等多重视角出发, 通过分析具有中国特色的案例, 以及脱离西方语境的中国古代诗词和叙事文学作品, 系统解析媒介在重塑文化身份表达中的作用。本书特别考察了个人或群体如何利用媒介话语制造和身份叙事策略来构建自我认同和社会身份, 揭示了媒介实践既反映又重塑社会身份的本质。此外, 书中还讨论了从传统大众媒体到互联网新媒体演进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 如算法推荐机制。 |
谢觅之编著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G219.2 |
78 |
0 |
荐购
|
| 479 |
|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5 |
本书分为总报告、热点篇、调查篇、传播篇和案例篇等五部分, 全面分析新媒体发展状况, 解读新媒体发展趋势, 总结新媒体发展问题, 探析新媒体深刻影响。本报告认为, 在媒体融合第二个十年的重要节点, 系统性变革的时代任务影响着中国新媒体的发展进程, 智能化技术迭代与体制机制重构为媒体深度融合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 我国新媒体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系统性变革推动主流媒体生态重构, 数智化建设持续赋能新媒体创新融合, 驱动媒体平台整合优化, 用户下沉细分;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新媒体领域不断延伸, 新质生产力助力全媒体传播体系优化升级, 赋能媒介化治理功能拓展; 文旅与微短剧产业快速发展, 国际传播呈现内外双循环的特征。我国新媒体在中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方向引领下, 全方位、多角度实现媒体生态的阶段性升级, 并朝着新的坐标迈进。 |
胡正荣,黄楚新主编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G219.2 |
138 |
0 |
荐购
|
| 480 |
|
华夏传播研究:第十四辑 |
本书是以探讨传播学中国化研究的旨趣, 致力于建构有中国话语, 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的传播学理论体系, 以建构“华夏传播学”为根本目标。本书是“华夏传播研究”系列2024年的第二辑, 也是整个系列的第十四辑。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将联合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继续在本书推出华夏传播思想研究, 华夏传播史, 华夏传播艺术、华夏传播研究动态等栏目, 全书拟收录15篇业内权威专家的相关论文和研究成果。该书对华夏传播学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谢清果, 赵丽芳主编 |
九州出版社 |
G219.2-53 |
86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