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1 |
|
斯洛伐克文学经典选读 |
本书是面向国内斯洛伐克语专业本科生及斯洛伐克语学习者而编写的教材。选读的都是斯洛伐克语文学中的一些经典性作品。教程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以先进教学理念为指导, 结合传统语言教学法、互动交际法和沉浸式教学法, 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持久性、知识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以及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在充分吸纳原有教材优点基础上, 编写更符合时代需求的高质量教材。《斯洛伐克文学经典选读》分为四个部分, 分别民间文学、诗歌、小说、戏剧。每个部分有很多选篇组成, 选篇是按照历史时期来排列。每个选篇的一开始是一个导言, 就是是对这个作品和作家的介绍。导言之后是选篇正文。正文之后有讲解注释。注释之后会有名词解释, 这个名词解释可能是这个流派有关系, 或者是它的题裁有关系。最后是练习题。 |
南力丹编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H744 |
80 |
0 |
荐购
|
| 522 |
|
戏剧编剧理论及实践探索 |
本书是一本关于戏剧编剧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专著。本书主要探讨了戏剧编剧在进行剧本创作时, 如何更好地基于理论进行创作。本书共分三个部分, 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戏剧编剧创作的理论基础与戏剧本性及特性, 阐述了戏剧编剧进行戏剧创作时如何选材, 以及剧本主题思想的重要性等内容。本书将戏剧编剧理论与戏剧剧本创作实践相结合, 通过具体的戏剧实例阐述相关理论以及剧本如何创作, 对戏剧编剧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唐华刚著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I053 |
78 |
0 |
荐购
|
| 523 |
|
无尽的童年: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历史与定义”, 共四章, 总体梳理、探讨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史以及贯穿这一发展进程的核心问题。中编“理论与方法”, 共七章, 选取“叙事研究”“意识形态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批评”“儿童接受研究”“教学应用研究”等七个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批评理论或研究话题, 考察其源流, 探讨其方法。下编“批评家”研究, 共六章, 选取六位当代西方儿童文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批评家, 通过对其学术贡献、代表理论、主要观点等的梳理与解读, 从另一个侧面呈现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丰富与深入。 |
赵霞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106.8 |
116 |
0 |
荐购
|
| 524 |
|
如画:中国风景意识的发生与变形 |
本书内容: “如画”不仅是以绘画框架来观照自然, 将自然作为一个鉴赏对象的纯粹审美意识, 更是一种区分的装置。这种装置将整体自然区分为有意义的部分与无意义的部分, 能够纳入画中的部分与被排除出去的部分。它既是区分与排除的装置, 也是协调与连接的方式。中晚唐以后逐渐崛起的文人群体形成了一种具有排他性的身份意识、自我认知, 同时在入世与出世、自我与他者、雅与俗、文明与自然等难以化解的问题上反复权衡。正是在这种装置作用下, 风景意识的发生与主体意识的生成共属一体。“风景”与“如画”都意味着“看”的主体处于左右摇摆的状态, 意味着小心维持着两边平衡、不断自我确证的中间位置。 |
陈雪, 刘泰然著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206 |
138 |
0 |
荐购
|
| 525 |
|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30年 |
本书主要阐释这些女作家之所以突然以群体形象亮相, 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等多方面原因, 探讨她们在追求独立、实现自我过程中的社会价值取向, 描述她们在社会变革时代的参与意识及成长经历, 分析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地域环境和不同的政治背景下的精神特质和审美倾向, 梳理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延伸与拓展, 为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纵深化和多元化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
闫顺玲著 |
中国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
I206.6 |
68 |
0 |
荐购
|
| 526 |
|
世界文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学:1918-1958 |
本书从世界文学的视野出发, 讨论1918年至1958年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一方面关注中国文学如何在“一战”后, 利用世界格局的不均衡性, 巧妙地吸收日、德、美、苏等国的文化资源, 另一方面也研究, 中国文学如何由此创造自身的文化主体, 从“一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出发, 最终在1958年召开的亚非作家会议上成为亚非拉文化的领导力量。本书依据20世纪文学的基本脉络展开, 具体涉及鲁迅、袁舒、冰心、周立波、夏衍、叶君健、郭小川等作家的作品和文论。本书强调20世纪初以来, 中国一直有自身的“世界文学”传统, 即与世界反殖民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理想。 |
熊鹰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206.6 |
136 |
0 |
荐购
|
| 527 |
|
同时代人的文学 |
本书是知名评论家张柱林的最新文学理论专著, 由“同时代人”的诗学理论出发, 集中阐释了乌热尔图、阿来、东西三位著名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 试图从当代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品中, 捕捉当下最前沿的文学表达方式, 以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离我们最近的文学以及产生这些文学作品的当下生活。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中, 张柱林集中论述了小说的辩证法, 希冀以一种全新的理论方式来总结、概述我们当下文学已经取得的成就。只有使用辩证的方法, 才能更好地勘探当代文学潜藏的内在张力。 |
张柱林著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I206.7 |
88 |
0 |
荐购
|
| 528 |
|
历史与心灵的辩证:中国当代文学的多维阐释 |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现象和思潮的文学史研究著作。全书围绕“历史与心灵的辩证”这一主题, 分别择取新时期初期文学、改革文学、九十年代文学、21世纪文学中的重要作品、现象和思潮展开“深描”, 一方面回返历史现场考察其生成逻辑和语义结构, 另一方面将其与复杂的时代社会和思想文化问题域相关联, 既是对21世纪以来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史学化趋势的回应,也是对“纯文学”研究范式失效之后当代文学研究之文学性的重申, 以期为形成更富包容度和解释力的研究范式、批判继承当代文学联结历史与心灵的珍贵遗产乃至重新恢复文学对时代和人心讲话的能力提供有价值的致思与启示。 |
唐小祥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206.7 |
118 |
0 |
荐购
|
| 529 |
|
俄罗斯的茅盾研究与作品翻译 |
本书由绪论、正文三章、结论和参考文献四个部分构成。第一章分为两节, 分别介绍俄罗斯茅盾翻译与研究概况以及茅盾在俄接受高潮期的主要研究者。俄罗斯茅盾接受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930-1940年代的茅盾接受开端期, 1950-1960年代的茅盾接受高潮期以及1970年代至今的茅盾接受恒定期, 笔者按照这种分期方法系统的介绍了翻译和研究状况, 并总结了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特色。在第二节中笔者选取了1950-1960年代的三位俄罗斯茅盾研究专家--费德林、利希查和索罗金进行细致探究。在第二章中笔者对《子夜》和《春蚕》《秋收》以及《林家铺子》的俄译本进行了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的分析。在第一节笔者具体考察了俄译本中《子夜》语言风格的传递。论述从古语、口语、辞格和句法四个角度进行。在第二节中则从文化负载词的角度对《春蚕》、《秋收》和《林家铺子》三部作品进行译本分析, 体会俄罗斯学者对其中文化意蕴的解读。第三章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节笔者论述了茅盾--俄罗斯文学积极接受者这一重要身份。第二节到第四节笔者按照俄罗斯茅盾接受的三个分期--开端期、高潮期和恒定期将茅盾创作在俄罗斯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全 |
王玉珠著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I206.7 |
55 |
0 |
荐购
|
| 530 |
|
诗钟通则与文献选粹 |
本书内容讲述诗钟是七言律诗的对偶诗联, 源于福州, 约两百年历史。民国之前, 诗钟理论研究几近空白, 诗钟创作规范尚未建立; 1940年代, 诗钟发展进入高峰期; 1950年代, 真正意义上的诗钟理论著述开始陆续出现。2020年10月, 福建省诗词学会颁布了《诗钟通则》文件, 得到省内各诗词学会的积极响应。为巩固《诗钟通则》研究成果, 促进通则实施和诗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本书作者团队撰写《诗钟通则解读》等文, 并整理、收录最具价值的诗钟资料, 结集成书, 以资诗钟爱好者学习研究, 可免研习者搜寻诗钟资料之累。 |
肖晓阳主编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I207.22 |
66 |
0 |
荐购
|
| 531 |
|
西方学者唐前辞赋英语译解研究 |
本书以西方学界对唐代以前中国辞赋的英语翻译实践为研究对象, 采用定量研究方法, 系统梳理百余年来西方辞赋英译的发展脉络与特征。研究聚焦”丰厚翻译”与”精简翻译”两种典型译的形成机制与价值取向,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其内在理据与优劣得失, 旨在为当代辞赋翻译实践提供理论参照。在理论框架方面, 本研究整合现代翻译学方法论与中国传统诗学理论, 借鉴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章句”分析法, 构建起多维度的研究体系。具体而言, 研究从微观到宏观三个层面展开: 在词汇层面考察文化负载词的转换策略, 在句法层面分析诗性语言的再现方式, 在篇章层面探讨整体风格的传达效果。 |
肖盈盈著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I207.224 |
128 |
0 |
荐购
|
| 532 |
|
地方精英与传统文化再造:《召树屯》的当代传承与非遗保护研究 |
本书稿是重庆市社会规划项目“乡村社区领袖参与地方文化建构的运作机制及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 2019BS038)、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治理创新中的地方精英流失及其村社应对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21SKGH126) 研究成果。整部书稿约300千字, 分为6章。书稿聚焦于《召树屯》在中国当代语境下为何会被地方精英进行再造, 以及如何利用传统进行再造, 通过考察《召树屯》各类传承主体日常生活中的传承活动以及《召树屯》所发生的文化变迁, 分析民间艺人面对变迁和转型生发的应对实践, 着重探讨精英行为产生的动机, 进而理解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地方精英间的关系, 以期为非遗保护制度的制定和民族传统文化复兴提供决策参考。 |
王璐著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207.227 |
128 |
0 |
荐购
|
| 533 |
|
日本所見唐詩文本傳播形態考論 |
本书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对旧钞本《白氏文集》文本之研究; 二是对《新乐府》等之文本形态及其音乐属性之考论; 三是对日域所见隋唐逸诗文之集佚与辨伪。通过这三个专题研究, 将近年发现的唐诗新材料、运用新方法研究出的新结论呈现给学界。唐诗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 也在东亚各国发挥着持续、深远的影响力, 日本尤为突出。本书就日本唐诗学文献的文本形态展开研究, 对日本所藏珍贵唐诗文献进行集佚、辨伪和校证。 |
陳翀著 |
中华书局 |
I207.227.42 |
88 |
0 |
荐购
|
| 534 |
|
汲古为新:历代词人对唐宋词的接受 |
本书主要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 选择温庭筠、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晏几道、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吴文英、史达祖、张炎等著名的唐宋词人, 研究他们的创作对后代词人的影响, 历代词人对他们创作的接受。本书主要从艺术方面展开研究, 历代词人对唐宋词人的创作接受, 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从语言、句子、篇章三个方面展开由小到大的接受。语言接受有字面借鉴、截取语言、改易语言等, 句子接受主要有成句沿用和化用、成句压缩或拓展、成句反用和句式沿用等, 篇章接受主要有唱和、效体、檃括等。二是从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和意象意境入手展开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 |
钱锡生主编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I207.23 |
99 |
0 |
荐购
|
| 535 |
|
中国小说戏曲小史 |
本书四个部分, 分别为中国小说戏曲的发展、元朝、明朝、清朝。从汉朝之神仙怪谈开始追溯中国小说的发展源头, 讨论了上古至宋朝期间中国俗文学发展的沿革。此外, 该书详细介绍并评价了《水浒传》《三国志》《西厢记》《琵琶记》《西游记》、汤若士、金圣叹、《红楼梦》、李笠翁、《桃花扇》等人物及其作品。不仅引领了日人对中国戏曲史的关注, 书中选取的戏曲作品、作家以及相关评论亦成为明治时期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范本和模仿对象, 更影响了王国维的戏曲研究, 对中国古典俗文学在中日之间的跨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严绍璗在《日本中国学史稿》中评价该书, “把中国小说戏曲的研究带入了近代学术的行列, 其后, 日本中国学界在中国俗文学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业绩, 都是以此作为起点的。” |
(日) 笹川种郎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I207.409 |
89 |
0 |
荐购
|
| 536 |
|
脱贫攻坚题材小说研究 |
本书运用历时演变与共时差异并行考察的方法, 全面考察脱贫攻坚题材小说的发生发展、内容意旨、审美意趣、艺术特征、价值意义、创作启示与不足反思。同时, 将其纳入百年乡土书写视域中进行考察, 关注脱贫攻坚题材小说与其他题材乡土小说的发展历史、关联及新动向, 在时间、内容、类型等方面丰富、推进当代乡土书写研究, 进一步窥见、总结乡土书写的发展规律与特点。 |
刘崇华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I207.42 |
95 |
0 |
荐购
|
| 537 |
|
清末民初小说叙事转型研究 |
本书以清末民初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 以叙述者的干预行为为研究重点, 聚焦小说的形式特征及变化规律, 将小说叙事模式的变化与社会历史语境相勾连, 综合考虑小说界革命、出版业发展以及小说翻译活动的影响。本书基于“叙事干预”的宏观分析模型和微观分析模型, 研究“叙事干预”的对象、干预方式和干预意图特点, 具体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交流、叙事结构、叙述者评论以及译者干预等方面的特点, 分析这一特殊时期小说文本复杂的形式特征。 |
孔庆荣著 |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
I207.42 |
79 |
0 |
荐购
|
| 538 |
|
历史人物传说与乡村现代化:以山西为中心的考察 |
本书以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为经纬,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中, 考察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山西区域特点的标志性历史人物传说, 并将其概括为古帝王神话传说、晋国先贤传说、英雄名将传说和廉吏乡绅传说四种类型。通过典籍文献和田野资料的对读互释, 按照从“国家-民族”到“地方-民众”的共时文化逻辑, 归纳出传说中蕴含的德孝、忠义、家国、勇武、民本、清廉、平等、爱众等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 旨在探索这些传说资源在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功能与价值。 |
王旭著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207.73 |
118 |
0 |
荐购
|
| 539 |
|
世界的白蛇:经典传说的百年流变与跨界重塑 |
本书探讨白蛇传说在亚洲及全球范围内广泛而多样的传播, 显示出白蛇现象的当代性和跨越性, 及其对全球文化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展现“中国的白蛇”如何突破了历史、文化、语言、地域的限制而成为“世界的白蛇”。 |
(美) 罗靓著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I207.73 |
98 |
0 |
荐购
|
| 540 |
|
郑渊洁童话研究:以现代性为视角 |
本书以现代性为切入点, 将郑渊洁童话置于中国儿童文学现代性理论建构的学术脉络中, 结合后现代理论资源, 运用叙事学和文体学相结合的方法细读郑渊洁童话, 同时注重文本内部与外部的互文关系, 系统阐释郑渊洁童话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特征。研究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 其一, 在思想维度上, 郑氏童话如何通过反规训叙事重构儿童主体性, 突破传统教育性儿童观, 并形塑了具备个体性和个性化特质的现代儿童形象; 其二, 在审美范式层面, 其文本如何通过荒诞和在场性叙事策略及解构性语言风格, 建构起“儿童本位”的新型话语体系, 进而折射出儿童观、儿童文学观与教育观的转型。 |
周圣男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I207.8 |
95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