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1 |
|
文明和谐论 |
本书认为, 作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实践创造, 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科学方法, 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场域, 在比较语境中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基于不同生产力发展阶段, 不同文明之间和各文明内部都有先进与落后之别, 但世界各民族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在内容上是多样的, 在价值上是平等的, 在关系上是包容的, 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共生机制。 |
张东刚等著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G125 |
79 |
0 |
荐购
|
| 622 |
|
文明冲突论的终结 |
本书7月20日全球发售, 急需申报书号和CIP, 已提交人大党委审读, 近两天将收到批文, 先报请领导审阅。以亨廷顿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所构建的“文明冲突论”等不仅为西方侵略史做了辩护, 也为人类文明未来史预设了道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明交流互鉴观包含了全面的动力论和目的论体系, 不仅解构了西方的“文明冲突论”, 还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文明冲突论的终结》以习近平的全球文明倡议为指导思想, 分析了“文明冲突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批判了其“西方至上主义”的本质、服务于美国利益的政治意图, 以及仅仅看到“文明的冲突”却忽视了“文明的融合”的局限性。 |
张东刚, 王文著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G125 |
79 |
0 |
荐购
|
| 623 |
|
中华传统艺术当代传承的消费路径研究 |
本书内容: 中华传统艺术在当代的消费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反映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后工业文明等社会思潮对传承的影响。人们通过消费活动将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当代的生活场景连接起来, 使传承得以落地。艺术传承的人才体系、技艺系统、风格特征、作品谱系都在消费活动的引导和塑造中形成新的时代风貌。中华传统艺术当代传承的消费路径, 既是消费社会语境下传统艺术在新时期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文化问题, 也是传统艺术在当代传承进程中关于生产和消费的经济问题、产业问题, 还关涉了艺术的创作、审美、接受等艺术理论问题。 |
陈忆澄著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G125 |
88 |
0 |
荐购
|
| 624 |
|
文明冲突论的终结 |
本书以习近平的全球文明倡议为指导思想, 分析了“文明冲突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批判了其“西方至上主义”的本质、服务于美国利益的政治意图, 以及仅仅看到“文明的冲突”却忽视了“文明的融合”的局限性。本书提倡一种包容、互鉴的文明观, 认为人类文明的差异不仅仅会造成冲突, 更会构成文明形态的多样性, 不同文明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在融合中共同促进人类整体文明的进步。 |
张东刚, 王文著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G125 |
79 |
0 |
荐购
|
| 625 |
|
文明和谐论 |
本书7月20日全球发售, 急需申报书号和CIP, 已提交人大党委审读, 近两天将收到批文, 先报请领导审阅。本书认为, 作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实践创造, 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科学方法, 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场域, 在比较语境中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基于不同生产力发展阶段, 不同文明之间和各文明内部都有先进与落后之别, 但世界各民族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在内容上是多样的, 在价值上是平等的, 在关系上是包容的, 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共生机制。 |
张东刚等著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G125 |
79 |
0 |
荐购
|
| 626 |
|
传承黔南非遗 共筑德育之路 |
本书先介绍黔南非遗概况, 让读者全面了解; 接着从课程、实践、协同、文化、活动、管理育人六大方面, 探讨黔南非遗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通过具体案例展示非遗文化在青少年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成效; 最后展望黔南非遗未来, 鼓励更多人参与传承保护。书中涵盖水书、水族马尾绣、惠水枫香印染等众多非遗项目。 |
杨建红, 周光发编著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G127.732 |
68 |
0 |
荐购
|
| 627 |
|
中国文化自信之路:现代卷 |
本书分为近代卷、现代卷、当代卷三卷, 详细论述了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自信思想的发展历史, 该书以时间为线索, 分阶段论述我国文化自信思想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析了鸦片战争到新时代, 仁人志士为振兴中华,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筚路蓝缕, 坚持不懈, 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中搜寻理论依据, 不断壮大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艰苦历程。 |
黎保荣著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G129 |
108 |
0 |
荐购
|
| 628 |
|
中国文化自信之路:近代卷 |
本书梳理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在西学东渐、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中西文化大碰撞大论战的大背景下的艰难的中国文化自信探索之路, 有助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当今文化自信彰显的来之不易, 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 在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相互竞争的舞台上,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
刘玲华著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G129 |
128 |
0 |
荐购
|
| 629 |
|
中国文化自信之路:当代卷 |
本书主要论述了1949年以来中国文化自信思想的发展历史。该书以时间为线索, 从“文化自立”“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四章分阶段论述我国文化自信思想的起起落落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析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代, 不同时期和社会情状下, 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振兴中华,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筚路蓝缕, 坚持不懈, 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中搜寻理论依据, 不断壮大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艰苦历程。 |
马紫晨, 李昕揆著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G129 |
108 |
0 |
荐购
|
| 630 |
|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十周年论文精粹 |
本书精选收录了FrontiersofInformationTechnology&ElectronicEngineering《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 (英文)》近十年间发表过的10篇具有代表性的高质量论文, 入选文章内容丰富, 涵盖通信技术、人工智能、信号处理、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密码学、控制工程以及理论原则与哲学探讨等多个领域。这些论文由期刊编委会遴选, 通过原汁原味地呈现, 回顾了过去十年信息技术与电子工程研究领域的发展成就, 同时期待以新的出版形式, 吸引该领域更多专家学者及从业者的关注与参与, 激发更多的创新思维和研究热情, 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 |
中国工程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汇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G202-53 |
98 |
0 |
荐购
|
| 631 |
|
电子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控制 |
本书是电子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方向的书籍, 书中从数字技术与信号信息处理技术原理入手, 针对电力系统自动化及其控制原理、电气自动化控制及其创新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与工业控制网络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等做了一定的介绍。 |
王结虎, 苗雅男, 李思华著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G203 |
68 |
0 |
荐购
|
| 632 |
|
认知神经传播学:智能时代的用户洞察原理与方法 |
本书以跨学科的视角, 将认知神经科学与传播学深度融合, 探索了如何在智能时代通过前沿技术, 如脑电图 (EEG) 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 揭示用户行为和传播效果的潜在机制。全书结构严谨, 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了认知神经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解析了智能媒体时代下用户行为的深层次动因; 第二部分深入介绍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应用, 为学术研究者提供了系统的实践指南; 第三部分则通过多个实证案例, 展示了这些理论和方法在实际传播中的应用效果。 |
喻国明, 杨雅, 修利超著 |
中译出版社 |
G206 |
89 |
0 |
荐购
|
| 633 |
|
智能传播:健康与福祉篇 |
本书聚焦本次新媒体国际论坛主题“新兴媒介、智能传播与人类福祉”中的健康与幸福问题。人工智能是否促进了健康, 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本辑收录的论文, 在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包括生育意向、在线问诊、手机成瘾、网约车、老人群体、睡眠拖延等议题, 既有理论思辨内容, 也有量化分析技术, 为相关研究者从整体上把握智能时代的健康与幸福问题, 开启了新窗口。 |
李本乾, 李晓静, 禹卫华主编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G206.2 |
48 |
0 |
荐购
|
| 634 |
|
面向复杂网络的传播算法研究 |
本书以分子生物网络为例, 深入研究了网络传播算法在复杂网络中的应用, 包括关键蛋白质识别和蛋白质功能预测方法等。 |
赵碧海等著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G206.2 |
66 |
0 |
荐购
|
| 635 |
|
亚洲视听蓝皮书:2015-2024 |
本书全面剖析了2015-2024年亚洲多国视听产业与创作状况, 不仅详细记录了各国视听产业的简史、产业状况, 还分析了这一时期内的重要现象、内容创作概况, 并精选了各国的代表性视听内容进行深度剖析。本书通过丰富的数据和案例, 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亚洲视听产业图景, 对于理解亚洲视听产业的发展趋势、创作特点以及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
张燕, 周星, 李锦云主编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G206.2 |
128 |
0 |
荐购
|
| 636 |
|
从呈现到参与:数字媒介环境下公共生活的话语变迁 |
本书从国际传播学界前沿的“媒介化研究”视角出发, 聚焦数字化环境下公共生活媒介化的发展趋势、话语形态和行动路径等理论与实践问题, 尤其对21世纪以来中国语境中的公共生活媒介化的话语实践进行了深人探讨, 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公共传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
徐桂权著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G206.2 |
78 |
0 |
荐购
|
| 637 |
|
科技传播新模式:全球视野下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
本书通过SSCI、SCI、CSSCI期刊和网络大数据的知识图谱分析, 梳理了国际科技传播理论范式, 概括了各国实践模式和典型案例, 归纳出科技传播的三阶段演进路径, 揭示其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创建我国科技传播体系, 探讨了科技传播机制创新。 |
李本乾等著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G206.2 |
58 |
0 |
荐购
|
| 638 |
|
智能传播:技术与产业篇 |
本书聚焦本次新媒体国际论坛主题“新兴媒介、智能传播与人类福祉”中的技术与产业问题。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 赋能产业领域也在不断进步, 媒体行业又有诸多新动向与特点, 本辑收录的论文, 关注短视频直播、在线观影、用户算法感知、全球影视产业用户迁移、内容可供性等议题, 从技术、产业、理论、用户等维度分析了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媒体产业。 |
李本乾, 李晓静, 禹卫华主编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G206.2 |
48 |
0 |
荐购
|
| 639 |
|
新媒体公共传播:第10辑 |
本书设有“聚焦新媒体”“城市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国际传播”“发展传播”“策略传播”“智能传播”“健康传播”等栏目。 |
张淑华,邓元兵主编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G206.2 |
109 |
0 |
荐购
|
| 640 |
|
新媒体大数据实践:工具与方法 |
本教材共包含4篇 (8章) : “绪论篇”包含第一章“大数据与新媒体运营”, 主要介绍大数据技术的工具、方法与流程, 呈现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特别是新媒体运营中的应用场景。 |
龚凯乐编著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G206.2-39 |
69.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