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1 |
|
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内部控制规范研究 |
本书基于组织内部控制框架, 在分析我国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内部控制规范的基础上, 对相关民办学校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了案例研究, 然后比较了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内部控制规范, 最后针对我国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内部控制规范构建问题, 从导向、目标、主体、方法、对象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
刘建银著 |
科学出版社 |
G522.74 |
128 |
0 |
荐购
|
| 702 |
|
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治理机制与路径创新 |
本书以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议题, 系统探讨其理论内涵、实践路径与监测机制, 旨在为我国教育公平与优质均衡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全书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 剖析教育公共服务的治理逻辑与创新方向, 整合新制度经济学、新公共管理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构建多维度教育公共服务治理框架; 通过总结发达国家经验 (如多元化入学机制、教师队伍建设) 及国内典型区域 (如北京、上海、广东) 的改革措施, 提炼可复制的治理模式; 提出“人民满意”“教育优先”“城乡命运共同体”等路径策略, 为破解区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质量差异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
吴景松著 |
科学出版社 |
G527 |
128 |
0 |
荐购
|
| 703 |
|
陈青之讲中国教育史 |
本书共六编六十五章, 第一编是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教育, 第二编是封建时代的教育, 第三编是半封建时代前期的教育, 第四编是半封建时代中期的教育, 第五编是半封建时代后期的教育, 第六编是初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中, 陈青之先生对各个时代的教育概况、教育制度、教育家及其学说均有介绍。他说: “中国有了学校就有了科举, 有学校制度就有科举制度。二千年的教育制度史就是一部科举制度史。”而产生于五代之末的书院制度, “是中国教育史的一点特色”。 |
陈青之著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G529 |
148 |
0 |
荐购
|
| 704 |
|
基于师幼共成长的园本课程叙事 |
本书围绕“回归儿童自我”“回归儿童生活”“回归社会自然”“回归传统文化”四个方面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专题, 从题记、课程叙事文稿 (课程开展的历程, 图文匹配)、课程反思、专家点评等方面完整呈现师幼共同经历的课程故事, 同时以二维码的形式展示教师与幼儿叙述课程开展历程的视频, 从文本和视频两方面立体呈现师幼在课程建设过程的所思所获。 |
唐海燕, 陈锦霞编著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G612 |
59.8 |
0 |
荐购
|
| 705 |
|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
本书共11章, 第一章, 学前教育研究概述 (包含三四节: 学前教育研究的含义及价值、基础与类别、特征与原则、基本过程与方法); 第二章, 研究问题的确立 (含四节: 研究问题确立的概述、研究问题的类型范围和来源、确立研究问题的基本原则、确立的过程); 第三章文献查阅法; 第四章, 问卷法; 第五章, 观察法; 第六章, 访谈法; 第七章, 实物分析; 第八章, 文献法; 第九章, 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第十章, 研究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第十一章, 研究报告的撰写。 |
刘晶波主编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G612 |
38 |
0 |
荐购
|
| 706 |
|
用生命呵护生命:幼儿园饲养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
本书共分为五个章节及案例附录: 从国内外教育改革视角出发, 从学理与实践两方面梳理生存课程的意义与困境; 从我园学会生存课程的愿景出发探索出的课程运行模式, 包括课程内涵、目标、内容、路径与评价; 以适应类、互助类、防护类三类活动为第三章的主要内容, 每一章结合不同的主题方案、案例活动等具象呈现出与幼儿生存密切相关的环境调试、自我认知、乐群态度、助人意识、逃生自救、安全防范六个板块的开展情况; 附录部分从实际操作层面展示园本化实施的主题推进和个别案例的具体做法。 |
陈小娟, 张贤青, 桂国青等主编 |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
G613.3 |
68 |
0 |
荐购
|
| 707 |
|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模式研究 |
本书探讨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通过正念干预缓解职业倦怠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框架来理解并应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为理论基础, 正念作为核心元素, 考虑工作任务的要求 (如情绪劳动)、支持个体应对这些要求的资源 (包括社交技能、共情能力等) 以及组织层面的支持因素 (组织支持感、心理安全感等), 创造性地提出基于多维度的整合干预模式。 |
何元庆著 |
科学出版社 |
G615 |
118 |
0 |
荐购
|
| 708 |
|
新型大学组织与经济发达城市共生发展 |
本书敏锐把握经济发达城市引进培育大学、大学资源流动、大学加强与政府企业互动等社会极为关切的现象, 以新型大学组织为切入点, 深入洞察新型大学组织与经济发达城市共生发展的历史演变、基本现状、成效和面临的挑战, 建构新型大学组织与城市的内在关联, 揭示各种各样的新型大学组织与城市互动的内在机理和改进策略, 为两者共生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避免就教育谈教育, 就城市谈城市。同时, 该研究在考察国内典型案例和国外案例的基础上, 从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相关政策体系优化、健全治理体系、强化外部保障、高质量发展等方面, 提出对策建议, 为促进新型大学与经济发达城市共生发展, 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
阙明坤著 |
人民出版社 |
G64 |
99 |
0 |
荐购
|
| 709 |
|
时代发展视域下的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研究 |
本书聚焦新时代高等院校的文化育人工作。全书结合理论和高校实践, 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文化育人工作的内涵、概念、内在机理与文化建设, 指出高校文化育人现存问题, 并探索相应机制和途径。在实践引领部分, 作者分别从优秀教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文明成果三个维度阐述育人策略。以优秀教育文化, 从院系、专业、班级文化建设着力; 借优秀传统文化, 挖掘育人价值并融入育人工作; 用优秀文明成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精神推动育人。 |
李佳穗著 |
新华出版社 |
G640 |
68 |
0 |
荐购
|
| 710 |
|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及其策略研究 |
本书围绕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展开, 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与挑战, 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 有效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促进其人格完善与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
方建华, 李瑛, 李凯琳著 |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
G640 |
87 |
0 |
荐购
|
| 711 |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 |
本书首先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等方面, 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同时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具体要求, 然后聚焦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重点讨论了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等内容, 深入探讨了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融合应用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利用策略。 |
路召飞著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G641 |
45 |
0 |
荐购
|
| 712 |
|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
本书以“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为题, 分别从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解析、内容拓展、微载体研究以及教育方法的创新路径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述。 |
杨爽, 张娟娟, 何佳丽著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G641 |
68 |
0 |
荐购
|
| 713 |
|
大学立德树人举凡 |
本书稿是在2019年教育部启动以大学专业建设为主题的“双万计划”和“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 强调以更宽广国际视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背景下,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等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而组织编写的大学通识课教材, 也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十四五”规划项目, “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规划项目。 |
龙献忠等著 |
人民出版社 |
G641 |
57 |
0 |
荐购
|
| 714 |
|
越思政大课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市域实践 |
本书共分为五个篇章, 包括“越思政越有范: 一体化绍兴探索”“越思政?越有品: 一体化同课异构”“越思政?越有味: 一体化同向同行”“越思政?越有研: 一体化理论探索”“真理的味道·越思政: 一体化品牌建设”, 充分展示了绍兴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成果, 对于全国各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具有借鉴与参考意义。 |
陈红, 骆新华, 肖海岳编著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G641 |
98 |
0 |
荐购
|
| 715 |
|
善用“大思政课”的理与路 |
本书就“大思政课”, 以及“大思政课”视域下“社会大课堂”的科学内涵进行多维阐释。书稿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阐述了如何善用“大思政课”, 具体内容又可分为5个方面。第一方面主要包括第一章, 分析了善用“大思政课”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展望, 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必要前提。第二方面主要是第二章, 从多维度探讨“大思政课”的科学意涵。第三方面包括第三、四章, 主要是论述思政课的适应尺度及适应优化、大学生关键能力与高校教师人才培养能力的愿景互视与衔接机制。第四方面包括第五、六章, 内容主要是对课程思政困境及出路的分析。第五方面包括最后三章, 对社会大课堂进行了系统分析。 |
吴增礼, 李亚芹著 |
人民出版社 |
G641 |
76 |
0 |
荐购
|
| 716 |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选编:第三辑 |
本书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 文学、哲学类专业课程, 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中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 结合不同课程特点和价值理念,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并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本书旨在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实现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 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
侯振发主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G641 |
79 |
0 |
荐购
|
| 717 |
|
本土化与生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案例 |
本书旨在配合一流本科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 紧密贴合最新教学大纲, 立足国情、省情,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 并指导其实际应用。教材内容设计以“本土化与生活化”为核心, 结合浙江省省域特色, 提供本土化、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火热实践是本课程的鲜活大课堂, 孕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呈现、分析、讨论本土案例以及带领学生到共同富裕工作先进区域、特色区域进行参观考察、社会调研、搜集资料等, 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了解共同富裕的累累硕果, 增强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提升投身建设实践的决心和信心。 |
主编王延隆, 钱国玲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G641 |
88 |
0 |
荐购
|
| 718 |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课”教学设计 |
本书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核心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指南而编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重点突出实践的视角, 全面深入且系统地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和规律、教学理念和方法, 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政策的发展, 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特质、课程与学科之间的关系、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素养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阐释。 |
吴艳东等编著 |
西南大学出版社 |
G641 |
78 |
0 |
荐购
|
| 719 |
|
大学德育教育与管理模式的建构探析 |
本书共分七章, 从大学生价值观与道德发展的心理基础、德育教育中的关键影响因素, 到德育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创新, 再到德育管理体制的优化与实践探索, 每一章节都围绕着如何建构更为有效的德育教育与管理模式进行深入讨论。 |
于大海著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G641 |
78 |
0 |
荐购
|
| 720 |
|
延安时期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 |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在阐释相关基础理论问题基础上, 全面分析延安时期思政课建设的背景条件、发展历程、重要举措、影响作用、基本经验及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传承, 构建起延安时期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逻辑结构, 并立足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使命任务总结这一探索的启示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有: 延安时期高校思政课建设具有思想文化基础和历史实践基础, 它的发展经历了高等教育的初创时期、整顿提高时期和大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其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有推动思政课发展的制度建设、推进因材施教的课程建设、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建设、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教学方法。 |
王晓荣著 |
人民出版社 |
G641 |
9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