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1 |
|
书信:第三辑 |
本书邀请资深作家、学者撰写篇章, 既有对近现代名人如竺可桢、程千帆、钱君匋、茅盾等书信的披露与释读, 也有对书信背后历史掌故的回忆、考证与钩沉, 故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 同时也具备很好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全书图文配搭, 四色印刷, 由鲁国尧、沈津、钟叔河、林顺夫、陈子善、廖可斌、李辉、韦力等知名学者、作家担任顾问并联名推荐。 |
赵红娟, 赵伐主编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I207.6 |
78 |
0 |
荐购
|
| 742 |
|
楹联里的湖南 |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湖南14个市州知名景点如岳麓书院、麓山寺、屈子祠、濂溪书院等最有代表性的蕴含深厚哲理的经典楹联, 讲述其背后的故事, 打造一本关于湖湘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人文读物和文旅图书。 |
湖南日报社编著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I207.6 |
298 |
0 |
荐购
|
| 743 |
|
中国散文起源研究 |
本书系统研究了中国散文的起源, 涉及散文起源的工具条件、社会原因、形成机理等问题, 兼及说理散文的产生和影响。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散文起源的条件基本具备。而散文文体的独立, 是以散文篇章的出现为标志的。其中语段记事的出现和语段的形成是最为关键的步骤。句子与句子围绕意义中心层累建构形成语段或篇章, 语段与语段继续围绕更高级的意义中心层累建构形成更大的篇章, 最终形成散文。早期散文以叙事为主, 后来逐渐出现说理成分, 最终形成说理散文。散文的产生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为文化中国的建立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
蒋瑞著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I207.6 |
228 |
0 |
荐购
|
| 744 |
|
中国神话母题研究 |
本书以母题为线索, 将散乱的上古神话资料整理出一个清晰的系统, 可以让我们一窥中国上古历史的威武雄壮与中国文化的根脉、创造力以及中国人特有精神品格的由来。 |
陈建宪著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I207.73 |
56 |
0 |
荐购
|
| 745 |
|
中国民间童话研究 |
本书运用多侧面的比较研究方法, 从民族学, 民俗学, 宗教学心理学, 民间文艺学和文化史等学科入手, 探究民间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各民族民间文化的雷同之因, 并进而就中国同阿拉伯, 中国同印度以及中国同日本的民间故事交流问题展开了比较研究。这是一部系统的童话学专著, 对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实例剖析和理论探究, 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对一些研究课题做了拓展和加深, 提出了不少值得重视的创见。 |
刘守华著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I207.8 |
68 |
0 |
荐购
|
| 746 |
|
交流与交融:裕固族文学研究 |
本书内容讲述裕固族文学是包含口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部分在内的有机整体, 它能够反映裕固族的历史文化、思想情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格。然而, 裕固族文学从来不是一花独放, 而是始终与其他民族保持不断地交流和互动, 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智慧结晶和历史见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 裕固族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基本特点和一般规律, 且与各民族文学同呼吸共命运,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建构和文化认同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文学是包括各民族文学在内的“文学共同体”, 裕固族文学是其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
刘秋芝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207.935 |
98 |
0 |
荐购
|
| 747 |
|
中国古代文体与文学经典 |
本书充分利用几十年来的文体研究成果, 以古代文体为纲, 以文章经典为目, 立足于大文学视野, 注重文史结合, 力求雅俗共赏, 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与鉴赏性为一体, 在继承我国优秀文学遗产的同时, 呈现一部既可以给高校中文专业师生教研之用, 也可满足古典文学爱好者的学术通俗读物, 以此涵养民众的道德情操, 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 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提供助力。 |
刘湘兰著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I209.2 |
49 |
0 |
荐购
|
| 748 |
|
故事新编 |
本书是鲁迅的历史小说、杂文合集, 收录了作者从1922年至1935年所作的8篇历史小说。该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 想象丰富, 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被誉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且介亭杂文》中鲁迅以犀利的笔锋批判社会的各种不良现象, 表达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怀。两部作品共同体现了鲁迅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弱点, 激励着人们去反思和改变。 |
鲁迅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10.2 |
85 |
0 |
荐购
|
| 749 |
|
我活在人间:鲁迅语摘 |
本书以主题分类, 精选鲁迅著作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话语、最应该细细品味的文字。其中既有鲁迅先生对时代精神的剖析, 对文学艺术的态度, 更有对人生的思考, 在这些相对独立而内在联系紧密的主题下, 在简单而富有力量的话语中, 让当下的少年、青年重新理解鲁迅、认识鲁迅。 |
鲁迅著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I210.2 |
78 |
0 |
荐购
|
| 750 |
|
而已集 |
本书是鲁迅创作于1927年的杂文集, 以犀利的笔锋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 如反动势力的虚伪、国民性的弱点等。《花边文学》是鲁迅创作于1934年至1935年间的杂文集。该作品诞生于国民党“文化围剿”加剧、左翼文学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 鲁迅以杂文为武器, 直面社会黑暗与文坛乱象, 展现了其晚年思想的高度成熟与战斗韧性。 |
鲁迅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10.4 |
85 |
0 |
荐购
|
| 751 |
|
伪自由书 |
本书是一部杂文集, 收录了鲁迅在1933年至1934年间发表的杂文。该作品以其犀利的批判和深刻的洞察力, 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激励了无数人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解放。《三闲集》是一部杂文集, 收录了鲁迅在1927年至1929年间发表的杂文, 作者在这些杂文中, 继续以犀利的笔锋批判社会现实, 揭露各种不合理现象, 尤其是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文化现象和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表达了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关怀, 呼吁他们觉醒, 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
鲁迅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10.4 |
95 |
0 |
荐购
|
| 752 |
|
集外集 |
本书包含杂文、诗歌、书信、序跋等多种文体, 展现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轨迹和文学风格的演变。文章延续了鲁迅一贯的社会批判与文化反思精神, 内容涉及对封建礼教、国民性弱点的揭露, 以及对当时政治局势、文坛现象的犀利评论。 |
鲁迅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10.4 |
85 |
0 |
荐购
|
| 753 |
|
热风 |
本书是鲁迅的早期杂文集, 收录了鲁迅在1918年至1924年间创作的杂文, 集中体现了鲁迅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社会批判与文化反思。《热风》中的批判精神与当下仍有共鸣, 如对盲从传统、反智倾向的警惕。鲁迅强调的“立人”思想 (改造国民性以推动社会进步) 贯穿全书, 成为其思想体系的重要起点。 |
鲁迅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10.4 |
85 |
0 |
荐购
|
| 754 |
|
坟 |
本书是一部杂文集, 收录了鲁迅在1907年至1925年间撰写的杂文。这些杂文涵盖了对社会、文化、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批判与反思, 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 并呼吁社会变革, 强调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重要性。《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 收录了鲁迅在1926年撰写的回忆性散文, 主要回忆了他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展现了他对故乡、家庭、亲友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情感。这些散文不仅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鲁迅对封建礼教、迷信、教育制度等的批判。 |
鲁迅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10.4 |
95 |
0 |
荐购
|
| 755 |
|
华盖集 |
本书是鲁迅创作于1925年至1926年间的杂文集, 收录了鲁迅在特定历史时期 (北洋军阀统治末期) 撰写的杂文, 集中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文化痼疾和国民性的深刻批判与反思。《华盖集续编》是鲁迅继《华盖集》之后创作的杂文集, 收录其1926年2月至11月间撰写的杂文, 该集延续了前作的批判锋芒, 表达了对现实的抗争和血泪的控诉, 对知识界的批判和自省以及对革命与青年的支持与警戒。 |
鲁迅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10.4 |
95 |
0 |
荐购
|
| 756 |
|
且介亭杂文 |
本书具体包括《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集》, 以《且介亭杂文 (上下)》为书名。书中收录了鲁迅在1934年至1936年间发表的杂文。作者在这些杂文中, 以犀利的笔锋批判社会现实, 揭露各种不合理现象, 尤其是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文化现象和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该作品以其犀利的批判和深刻的洞察力, 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 也激励了无数人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
鲁迅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10.4 |
185 |
0 |
荐购
|
| 757 |
|
野草 |
本书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这部诗集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评, 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 其中也涵盖着生与死、爱与恨、梦与醒、友与仇、过去与未来、光明与黑暗、爱者与不爱者、沉默与开口、希望与绝望、爱抚与复仇、眷念与决绝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激烈斗争又在斗争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诗集内容形式多样, 想像丰富, 构思奇特, 语言形象, 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 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集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 诗性的想象与升华, 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
鲁迅著 |
朝华出版社 |
I210.5 |
29.8 |
0 |
荐购
|
| 758 |
|
王维诗文选 |
本书为古代文学作品选。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 是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今存诗376首、文70篇。该书择选诗歌111题117首, 散文7篇, 并对诗文进行注释、评析, 可以使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王维文学创作的真实样貌。每篇正文后依次胪列注释、题解、精讲、集评诸类, 全书后附录名言警句、两《唐书》本传、历代题跋、王维简谱。书稿体例完备、资料翔实, 尤其是题解、精讲, 深入浅出, 既可兼顾大学生及一般读者之普及, 亦可以作为深入探讨之阶梯。 |
(唐) 王维著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I214.22 |
89 |
0 |
荐购
|
| 759 |
|
王安石新学文献辑刊 |
本书内容讲述王安石, 字介甫, 封荆国公、舒王, 号半山, 谥为文, 世称王荆公、王文公。在两宋的经学名家中, 王安石的政治地位是最高的; 在执掌朝政的宋代士人中, 王安石的学术地位是最高的。他对整个宋代的经学、文学、史学及政治等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就经学而言, 他主持编纂了《三经新义》作为科举用书、官学教材, 完全打破了《五经正义》一统经学的格局。就文学而言, 他本人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又是宋诗独特风貌的开拓者。王安石编纂《字说》, 新学后来形成了一种析字为文的文章模式。就史学而言, 新学不重史学, 带来了史学之厄。至于在政治史上, 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影响学界都已讨论极多。 |
刘成国, 代天才主编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I214.412 |
38000 |
0 |
荐购
|
| 760 |
|
刘大观集 |
本书内容讲述刘大观 (1753-1834), 字正孚, 号松岚, 山东邱县 (今属河北)人。乾隆四十二年拔贡, 嘉庆十五年春, 以弹劾上司山西巡抚初彭龄而革职, 翌年退居河南怀庆府城, 后掌覃怀书院十一年。著有《玉磬山房诗集》十三卷, 《文集》四卷。他是乾嘉时期辽东地区著名的文人, “高密诗派”的中坚人物, 诗歌较大的影响力。《刘大观集》, 即是在上述诗文集的基础上, 广事搜罗, 得佚诗三十六首、佚文五十七篇, 另外还较为全面的辑录了师友酬唱、书信, 以及评论文章, 不仅比较全面地呈现刘大观诗文作品存世情况, 还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清) 刘大观著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I214.92 |
26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