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1 |
|
以远见超越未见:当今时代的教育、文化与未来 |
本书反思教育、观照未来, 深度剖析当今时代教育、大学、国学、传统与现代等话题, 用毕生学识为学界、大众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作者不仅探讨了教育的现状和挑战, 还提出了对未来教育的期望和建议。通过许倬云的讲解, 读者不仅对教育、文化和社会有了新的认识, 对个人成长和发展也有了深刻理解。同时, 作者在字里行间还涉及社会变迁和人类文明的未来, 不经意间也增加了读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许倬云著述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G40-03 |
59.8 |
0 |
荐购
|
| 842 |
|
科学教育学:一个学科的发展与身份确立 |
本书通过呈现与许多国家的科学教育研究人员进行的广泛对话, 讲述了科学教育学领域的发展, 以及研究人员个人的、专业的成长, 追溯了科学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演变史。这本书基于数据从科学教育研究领域的特征、研究人员的特性和科学教育研究趋势三个方面分析。关于科学教育研究的趋势, 在解决科学教育问题的焦点上、在尝试回答问题的方法上, 研究人员的观点已经发生了几次转变, 本书对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进行了再次阐述; 关于科学教育研究领域的特征、研究人员的特性, 本书确立了一系列的标准。 |
(澳) 彼得·范森 (Peter J. Fensham) 著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G40-05 |
68 |
0 |
荐购
|
| 843 |
|
科学素养 |
本书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要求, 以提高师范生科学素养为原则, 以教师资格证考点为主线, 设计出单元+模块+教学资源包的编写体例。全书共设九个单元, 这九个单元分别是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计算机、数学、安全等科技常识及逻辑思维。每个单元设计6个模块, 教学资源包涵盖微课、教案、课件、习题及课外阅读资料, 形成课岗证相衔接的立体化融媒体教材。 |
徐青, 喻正莹主编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G40-05 |
48 |
0 |
荐购
|
| 844 |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
本书是一门面向北京师范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教育文化素养类通识必修课, 课程服务于北京师范大学的“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 以“面向2035年了解、使用和适应未来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的人”的培养目标为指导, 力求引导学生认识到智能时代技术赋能教育、变革教育的作用、意义、途径与方法, 理解技术视角观察和解决教育问题的途径, 体验技术赋能教育的解决方案, 培养学生面向未来教育的前瞻性和成为面向未来人才的使命感。 |
武法提主编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G40-057 |
56 |
0 |
荐购
|
| 845 |
|
教育家精神与教师职业道德发展 |
本书围绕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多维指向展开深入剖析。开篇点名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精神坐标, 论述铸魂强师行动的精神支撑, 是推动教师由“合格”走向“卓越”、助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内生动力。从学理层面系统探讨作为教师精神坐标的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家精神之源的教师伦理道德、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底色的教师职业道德发展, 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内在相关和逻辑支点。并基于内在关联性建模, 积极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实证调研, 分析在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中精神消退的问题、原因等, 接续提出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逻辑耦合性与互嵌互生性机理与实践路径, 旨在为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深层精神支撑与路径创新, 同时, 将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落实到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逻辑底色与实践主题中, 为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
宋晔等编著 |
科学出版社 |
G40-092 |
99 |
0 |
荐购
|
| 846 |
|
中国古代教育经济思想史稿 |
本书共分十三章, 以时间为线索, 以时代为主题, 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相对全面地进行解读、分析, 每章节均选取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学派, 对其观点进行集中剖析与展示, 不仅反映人物的学术观点和教育思想, 也展现了各个朝代以及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经济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能够帮助读者全面把握中国古代在教育思想方面的演进, 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 |
郭华著 |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G40-092.2 |
99 |
0 |
荐购
|
| 847 |
|
张謇与南通教育早期现代化:基于空间治理视角 |
本书以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为依据, 用“空间”的视角, 通过对“空间”“教育空间”“空间治理”“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梳理, 厘清“教育空间治理”的概念体系; 以空间重构、空间布局、空间正义为线索, 研究张謇的教育早期现代化空间治理样本史实, 详细解读和分析张謇教育早期现代化背后的关键变量, 总结归纳其做法、模式、经验、效果、局限, 分析其内在理路和影响因素; 比较同时代中国其他区域治理典型样本 (无锡和皖西) 以及其他教育家 (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和蔡元培), 揭示出张謇南通“‘小政府、大社会’治理模式”“整体推进的区域统筹”和“兼容整合的文化抉择”三个空间治理样本特征; 从学术方法、空间视角和中国立场三个方面, 探讨了张謇南通教育早期现代化空间治理样本的当代价值。 |
陈炜著 |
人民出版社 |
G40-092.6 |
71 |
0 |
荐购
|
| 848 |
|
夏山学校 |
本书是《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的原型, 被世界各地的家长和老师誉为“极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因材施教的典范”。这所学校的创始人A.S尼尔因践行自由教育的理念而名声大振。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 是现代自由教育学校的先驱, 被誉为“极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因材施教的典范”。A.S.尼尔作为首任校长, 用多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了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理想: “让学校适应孩子, 而不是让孩子适应学校。”在本书中, 他通过大量鲜活生动的案例, 直击孩子说谎、自卑、哭闹、不遵守规则、缺乏学习动力等典型问题, 为父母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解开种种教育难题, 唤醒孩子的自驱力, 养出自尊、自律、自强的孩子。 |
(英) A.S. 尼尔著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G40-095.61 |
49.8 |
0 |
荐购
|
| 849 |
|
行走的教育学 |
本书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朱永新先生的自选集。全书分为教育史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心理学研究、区域教育研究、教育改革研究、新教育实验研究、阅读理论研究七编, 收录了作者在教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学术演讲、研究报告等。作者用近40年的时间, 实现了从学问的教育学到行动的教育学的转变, 这种从实践中提炼出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书对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史学素养、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可供高等院校教育专业师生、教育科研人员、中小学教师阅读和参考。 |
朱永新著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G40-53 |
96 |
0 |
荐购
|
| 850 |
|
冷冉论立德树人 |
本书以冷冉先生的道德教育思想为核心, 由原著精选篇、理论研究篇和实践操作篇三部分组成。原著精选篇的主要内容是有关道德教育方面冷冉先生的经典文章+部分摘录, 如《人的社会适应说》《德育过程阶段说》《优势诱导说》《新三字经》等原文, 摘录归纳思想观点、分类表述; 理论研究篇的主要内容是对原著精选篇中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和解释, 对重点和要点进行提示, 展示其现实价值与意义等; 实践操作篇的主要内容是实操案例展示, 包括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筹划策略、学校德育工作路径、方法, 班主任班级德育工作方法, 等等。 |
编著王志光, 赵欣欣, 陈桂芝 |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G41 |
45 |
0 |
荐购
|
| 851 |
|
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内涵和实践路径探析 |
本书研究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内涵和实践路径, 详细阐述了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及特性、立德与树人的关系辨析、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与现实要求, 重点论述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下的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 以及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创新实践路径, 不仅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促进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完善, 还能培养出更多具备高尚品德、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优秀人才,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持和思想保障。 |
宋阳著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G41 |
92 |
0 |
荐购
|
| 852 |
|
现代教学理论与管理实践研究 |
本书是一部关于现代教学理论与管理实践研究的著作。在现代教育体系中, 教学理论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而管理实践则是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具体操作的重要环节, 对教学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研究成为了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基于此, 本书分为两篇, 研究现代教学理论及其要素, 探究现代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 关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与挑战, 以期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
张兰锋, 刘占强, 吴德明著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G42 |
108 |
0 |
荐购
|
| 853 |
|
教学与管理实践案例摭编 |
本书稿由高校教育理论专家与中小学一线教师合作撰写, 主要阐述对教育教学本质、教育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稿包含教学案例和管理案例两个部分, 案例主要包括数学真的“好玩”吗、六步数学教学设计方法、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索等。每个案例分别从背景介绍、案例分析和教学探讨三个部分来介绍, 既关注了教育教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又贴近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实际。 |
梁艳, 汪杰锋, 褚小婧著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G42 |
65 |
0 |
荐购
|
| 854 |
|
课程与教学论 |
本书首先概述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随后深入剖析了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关键环节, 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原则和方法。同时, 本书还关注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 介绍了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 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此外, 书中还涉及了课程与教学与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关系, 强调了课程与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龚雪, 王洪, 陈轶嵩主编 |
湖南大学出版社 |
G423 |
48 |
0 |
荐购
|
| 855 |
|
校长如何推动教育课程的创新与改革 |
本书旨在研究教育课程创新与改革的方法, 以指导校长在实践中取得成功。构建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实际与虚拟学习空间、培养学习社区等方式, 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书中深度分析教师发展与专业成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与作用, 包括专业发展计划、教师合作与团队建设等, 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创新能力。书中探讨如何识别学生需求、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等, 以确保课程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书中还讨论了课程评估的重要性与实施方式, 包括评估策略、反馈机制、学习成果的展示等, 以持续改进课程质量与效果。 |
刘正良著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G423.07 |
58 |
0 |
荐购
|
| 856 |
|
重构课堂:44个玩转课堂的聪明策略 |
本书中, 作者深入分析了常见课堂问题的根本原因, 例如教学情感受挫、枯燥的教学和低动力, 提供预防性的主动策略来帮助教育工作者避免与课堂问题相关的错误。这本书是理论上合理的、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法。作者基于对200多位教师的观察, 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精心磨练的策略, 用于创建灵活的课程计划、保持愉快的课堂像运转良好的机器、激励学生的技巧、有效管理工作等等帮助教师创造一个有利于更好的教学和学习的环境。 |
(美) 卡罗琳·奥兰治著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G424.21 |
52 |
0 |
荐购
|
| 857 |
|
课程愿景:第2版 |
本书对“泰勒原理”等经典的课程理论和课程模式进行了分析、批判, 提出了“5C”的课程观, 即课程是在跑道上跑、课程是复杂系统、课程是宇宙论、课程是会话、课程是共同体, 从而开辟了课程研究的新视野, 使课程研究者和实践者丰富了对课程的理解, 带来课程实践领域的诸多创新。本书有助于促使每个人根据理性的逻辑、社会的特性和文化, 以及创造意识与神秘性, 来创造我们自己的课程愿景。 |
(美) 小威廉姆·E. 多尔 (William E. Doll), (澳) 诺尔·高夫 (Noel Gough) 主编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G424.21 |
82 |
0 |
荐购
|
| 858 |
|
教育实习导论 |
本书深入剖析了教育实习的目标、意义、准备阶段、实施内容、过程记录以及案例分析, 全面覆盖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的多个层面。它不仅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还注重对于学生心理素质与职业态度的培养, 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与反思总结, 深化了学生对教育工作的理解, 提升其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同时引导他们规划未来教育职业的发展路径, 为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奠定坚实基础。 |
拓梅梅, 党雪真, 归阳阳主编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G424.4 |
48 |
0 |
荐购
|
| 859 |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
本书基于人工智能与教育, 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内涵, 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机遇与风险, 继而梳理教育的演变历程及发展进程, 从而知晓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历程, 在此基础之上, 结合人工智能在教育现代化中的理论与政策, 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深入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应用, 总结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现代化的学习方式, 从而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现代化予以展望与反思, 最后以ChatGPT为典型案例予以具体分析, 旨在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从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
王慧, 王璜著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G43 |
59 |
0 |
荐购
|
| 860 |
|
GenAI时代如何做教师: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与研究 |
本书是深入系统地介绍如何将生成式人工智能 (GenAI) 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著作。全书在简要介绍GenAI原理和特征的基础上, 剖析了GenAI教学应用的新特点、新规律, 提出了在教学与研究中应用GenAI的理论框架和行动指南, 且针对教师应用GAI进行教学和研究的各类场景, 提出了如何在不同情境下灵活有效地应用GenAI开展教学准备、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以及风险防范等, 旨在为教师提供系统科学而具体有效的GenAI应用指南, 以提升教学质量, 创新教学模式。 |
杜玉霞等著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G434 |
62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