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1 |
|
战争文化语境下现代小说叙事抒情化的可能与限度研究:1937-1949 |
本书以1937-1949年小说叙事抒情化的多元实践作为研究对象, 在描述其具体表现形态的基础上, 辨究多类型抒情实践得以生成的可能性条件, 并在作家的创作流变及社会环境的转换中, 反思其进一步生发、漫溢的局限所在。由此, 进一步考索中国现代文学在历史转捩期发展的繁复性, 且进一步确证现代作家以审美方式承担时代使命的严肃性与崇高性。 |
赵双花著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I207.42 |
68 |
0 |
荐购
|
| 902 |
|
合浦珠还:师陀长篇革命小说《争斗》档案的发现与考辩 |
本书是一本文学档案方面的学术专著。《争斗》是师陀先生1940年“应香港《大公报》副刊主编杨刚之约”, 创作的“以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为题材的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 《大公报》连载了7章, 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 该小说未创作完成, 且余稿也未能继续刊发。我社2013年出版的《师陀全集续编》中收录了该小说其中9章的内容。本书作者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手稿库整理资料时, 偶然发现了这部小说另外未刊发的4章手稿, 便积数年之功, 将该小说的刊发本和未发表稿进行了细心的考订与缀合, 并在本书中将《争斗》全文刊出, 本书的出版对师陀“一二·九”学生运动三部曲的相关研究工作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更是对师陀文学遗产的重要补充。 |
慕津锋著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I207.425 |
56 |
0 |
荐购
|
| 903 |
|
老舍小说在美国的翻译与传播 |
本书以20世纪下半叶美国主动译入老舍作品为研究对象, 揭示翻译与社会与历史进程互为因果的关系。本书将文学翻译活动还原到其发生的历史/社会语境。作者通过老舍作品译本的研读比对抽取出的翻译方法与策略为出发点, 聚焦历史语境中文学创作与文学交流所扮演的角色, 以及大语境中各位初译者个体, 考察”语言 (译本) -文本类型 (文类特征) -个体 (译者) -历史 (语境)”四者共建的翻译活动场域, 从选本、翻译策略及译本影响的必然与偶然并存之中展现翻译活动的全貌及本质。 |
夏天著 |
科学出版社 |
I207.425 |
118 |
0 |
荐购
|
| 904 |
|
《两地书》研究 |
本书内容有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是对鲁迅与许广平通信的校读, 作者细致标记了原信与鲁许二人修改稿增删改动的内容, 并附有简短的评述。作者认为, 原信内容丰富、生动, 通信人细致的心理活动在其中有更多表现。后一部分是作者基于《两地书》生发出的八篇文章, 剖析处于母子、夫妻、父子关系中的鲁迅的情感生活与灵魂样态, 以及他对教育、政治和旧中国之改造的看法, 想回答“一个看透了大众灵魂的人的灵魂, 是怎样的”这个问题。 |
王得后著 |
商务印书馆 |
I207.65 |
98 |
0 |
荐购
|
| 905 |
|
郑振铎讲中国俗文学史 |
本书是一部细述中国俗文学史的学术著作, 完稿于20世纪30年代, 分上、下两册, 共十四章, 上起先秦, 下迄清末, 对中国历代童谣、民歌、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子弟书等民间文学形式作系统梳理, 内含大量不易搜求的文献信息, 是当时有关中国民间文学的珍贵稿本。郑振铎先生率先旗帜鲜明地提出“俗文学”的概念, 为民间文学正名, 对提高民间文学的地位、扩大民间文学的影响起到重要作用。此突破性论见振聋发聩, 在当时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
郑振铎著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I207.709 |
128 |
0 |
荐购
|
| 906 |
|
浙江蚕歌文化研究 |
本书收集了遍及浙江蚕乡的实地调研一手资料。本书是对即将消逝的浙江蚕歌进行抢救性保护, 将散落于民间的视频、音频进行地方方言的翻译, 将零散辑录于地方书籍中的蚕歌进行整理, 从文化理论上给予提升。挖掘每一首蚕歌的文化内涵, 并进行归纳, 从浙江历史悠久的植桑育蚕, 蚕农蚕花茂盛而生活富足, 婚丧嫁娶的蚕事民俗, 虔诚崇拜的民间信仰, 保护与传承探讨五个章节进行论述。涉及浙江历史、民俗、经济、信仰等方面。挖掘蚕桑文化, 提升文化自信。 |
刘文著 |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
I207.72 |
168 |
0 |
荐购
|
| 907 |
|
透过文化之镜:从另一种维度重新审视中国儿童文学:第2版 |
本书在“儿童”这一具有多向度解读的开放性逻辑前提下, 引入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与策略, 对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基因以及它的现代化历程进行了重新的审视, 从大众文化研究的视角来重新考察中国儿童文学。 |
陈恩黎著 |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
I207.8 |
58 |
0 |
荐购
|
| 908 |
|
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论文学研究会的“儿童文学运动”:第2版 |
本书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着眼, 探讨文学研究会的儿童文学活动及其历史贡献, 评价与总结文学研究会对新文学运动的历史功绩。 |
王泉根著 |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
I207.8 |
58 |
0 |
荐购
|
| 909 |
|
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第2版 |
本书内容有关现代儿童文学的本质、功能、美学特征、创作机制等理论问题。书中以“成人-儿童”双逻辑支点为理论核心和基本出发点, 构建了理论体系, 从而使现代儿童文学观念与实践中的一切主要问题迎刃而解。 |
汤锐著 |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
I207.8 |
62 |
0 |
荐购
|
| 910 |
|
中国佛教文学史 |
本书以“中国文学史”为参照, 从佛经文学、僧人创作、文人创作三个方面, 再结合俗曲和敦煌文献, 完整系统地勾勒出上至佛教传入中国, 下至清代, 中国佛教文学的发展历程, 展示了佛典的文学性和历代僧人的文学创作, 以及文人结合佛教故事和佛教思想的文学创作的特色, 从中可以看到佛教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 以及文学对佛教传播的促进作用。本书在研究中国佛教文学史的方法论、起源论、范畴论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和创新, 为研究中国佛教文学的演变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 |
萧丽华, 廖肇亨主编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I207.99 |
168 |
0 |
荐购
|
| 911 |
|
北宋寺院文研究 |
本书以文史哲融通的视角, 探究北宋寺院文文章的产生、发展、变迁与宋代理学、社会生活等因素的内在关联, 全面发掘北宋寺院文文章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
李晓红著 |
齐鲁书社 |
I207.99 |
58 |
0 |
荐购
|
| 912 |
|
刘师培讲中国中古文学史 |
本书是一部论述中国中古文学史的学术著作, 系1917年刘师培在北京大学教授国文门文学史课程的讲义汇编。书稿详阐汉魏六朝文学变迁脉络, 肯定魏晋玄学“撷佛老之精华, 弃儒家之糟粕”, “不可谓非哲学大昌之时代”, 给予魏晋文学以充分重视; 书中亦论及诸家文章之优劣得失, 褒扬藻韵, 推重美文, 严辨“文”“笔”二体之别, 为声偶之文争正统。 |
刘师培著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I209.2 |
66 |
0 |
荐购
|
| 913 |
|
傅斯年讲中国古代文学史 |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作品。是傅斯年的代表作之一。书稿对中国上古至近代的文学史作断代研究, 论及诗、史、文、论, 对某些专题还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在宏观上涉及文学史研究之方法论, 其不以政治时代作为文学分段的标准, 对于文学史书写, 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作者在书中提出将文体视为生命有机体的观点, 这仍是今日了解文学和欣赏文学的重要门径。 |
傅斯年著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I209.2 |
66 |
0 |
荐购
|
| 914 |
|
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 |
本书在对“古文运动”既往研究的框架与范式作出谱系式梳理的基础上, 标举“士大夫文学”, 敏锐地抓住了唐宋“古文运动”与此前、此后文学“运动”的不同, 强调科举制度产生的士大夫精英构成的唐宋社会与文学的特殊性, 对古文运动重作定义, 对其发展历程重作分期, 着重阐明如“古文运动”与新儒学、贤良进卷、苏辙与“古文运动”的关系等命题, 新意盎然, 胜义迭出。唐宋“古文运动”在文学史、思想史、儒学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
朱刚著 |
中华书局 |
I209.4 |
88 |
0 |
荐购
|
| 915 |
|
现代文学社团的谱系形态 |
本书作者在对现代文学社团的创作风格、思想理论、审美偏好、组织形态等逐一进行了分析之后, 总结了现代文学社团的特点以及历史意义。文学的社团和流派, 自古已有之。文人会集结社, 或是同气相求, 或是志趣相投, 诗酒风流, 雅然唱和。然而进入现代以来, 文人们不再为了诗歌酬唱或某种纯文学理念而结社, 旧的维系文人团体的纽带己经随着宗法制的消失而消失, 一种全新的精神纽带聚集起了现代文学的社团: 为了实现自我理想与共同的社会理想成了现代知识分子逐渐形成的一种共识。 |
张悦, 汤晶著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I209.6 |
68 |
0 |
荐购
|
| 916 |
|
新时期文学主体性话语生成研究:1975-1985 |
本书以新时期文学文本中人物的主体性为重点考察对象。当然, 并不准备在十分宽泛的当代文学史时间跨度内, 全面考察文学主体性话语的形态与变迁情况, 而是聚焦于新时期文学史的“过渡状态”, 来重点爬梳、探究改革开放前文学向“改革”文学转换过程中文学主体性话语的生成。也就是说, 本书重点研究的是新时期过渡状态中文学主体性的话语, 而不是哲学视域下的主体性本身。对当代文学的研究来说, 刘再复建立的文学主体性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即创造主体、对象主体、接受主体, 显然对象主体是最为关键的, 因为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都是人的主体位置的表现形式。 |
王布新著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I209.7 |
78 |
0 |
荐购
|
| 917 |
|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与检测 |
本书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 原名《旧事重提》。书中以简洁舒缓的文字, 追忆了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片段。既有对百草园中趣味生活的眷恋, 如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 也有对封建教育的反思, 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还有对旧友范爱农的怀念。在这些回忆里, 鲁迅以温情笔触展现往昔, 又用犀利视角审视社会, 字里行间藏着对人生、人性的深刻思考, 值得反复品味。其对封建旧制和旧文化的批判, 激发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同时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关于童年、成长等主题促使读者思考价值。 |
鲁迅著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I210.4 |
28 |
0 |
荐购
|
| 918 |
|
朝花夕拾:有声版 |
本书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 原名《旧事重提》。书中以简洁舒缓的文字, 追忆了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片段。既有对百草园中趣味生活的眷恋, 如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 也有对封建教育的反思, 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还有对旧友范爱农的怀念。在这些回忆里, 鲁迅以温情笔触展现往昔, 又用犀利视角审视社会, 字里行间藏着对人生、人性的深刻思考, 值得反复品味。其对封建旧制和旧文化的批判, 激发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同时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关于童年、成长等主题促使读者思考价值。 |
鲁迅著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I210.4 |
22 |
0 |
荐购
|
| 919 |
|
呐喊 |
本书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 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 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 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 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开创了现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 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 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 为时代呐喊, 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 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
鲁迅著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I210.6 |
68 |
0 |
荐购
|
| 920 |
|
王昶詩文集 |
本书内容: 乾隆五十八年王昶年七十而乞归, 乾隆帝允其以原品休致, 并谓: “岁暮苦寒, 宜俟明岁春融回籍”, 王昶集因故而名“春融”。王昶存世作品, 主要有嘉庆十二年 (1807年) 由其子王肇和和侄孙王绍成负责校勘刊刻的塾南书舍刻《春融堂集》本及此本的光绪修补后印本。另外, 王昶诗歌, 在嘉庆十二年结集刊刻之前, 曾有四个选本刊行。本次整理, 据《春融堂集》的嘉庆本为底本, 并参校其他诗文选集中王昶作品。 |
(清) 王昶著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I214.92 |
498 |
0 |
荐购
|